top
│回國文園地首頁│第一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第二冊目錄

下一課上一課

第二冊第二課 那默默的一群

編寫:林秀玲老師


壹、作者參考資料
  一:生平
  二、寫作的態度和使命
  三、鰜鰈情深紀事

貳、〈那默默的一群〉賞析

參、本文中的文法修辭

肆、關於「婦道人家」
  一、三從四德
  二、孟子眼中的妾婦之道
  三、女四書
  四、婦人之仁
  五、「七出」、「三不出」
  六、關於「人家」二字的用法

伍、必須大清早開始工作的職業


01
壹、作者參考資料

0101
一:生平

  張騰蛟,筆名魯蛟、魯丁,民國十九年出生於山東省高密縣。原服務軍旅。退伍後轉任公職,曾任行政院新聞局主任祕書,現已退休。筆名的由來是:魯是山東,魯丁即山東人;魯蛟是山東的蛟龍,隱含胸懷大志的人中豪傑之意。他的家業以農為主,兼營商業(粉坊與農產品經營),家中藏書豐富,讀書氣氛濃厚。他的父親除飽讀古書外,新學問也涉獵不少,曾靠自力興辦學堂,而且是當地最早引進並傳授國語注音符號的人。張騰蛟自六歲起即隨父親學習注音符號、識字、訂書。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爆發瀋陽事變,從此外患不斷,民國二十六年起展開全面對日抗戰,作者常隨家人躲警報,他的童年都是在動亂中度過的。
  由於戰亂的關係,家鄉沒有小學,他一直到十二歲才有機會入學讀書,所以一開始就插班五年級。畢業後,到外地讀中學,但一年半後(民國三十三年)學校即因時局動盪而解散。十七歲時,他開始流徙異鄉,雖然也曾幾度走入教室,但整個學程是零碎不堪的。離開學校的張騰蛟,卻未曾拋棄書本,民國三十六年他曾淪落青島,在街頭叫頁糖果維生,但仍利用閒暇時讀書不輟,「開卷有益」一直是他終生奉守不渝的信仰。
  在他生命中,最難忘的事即是少年時期戰爭所帶來的高度驚恐,以及世局巨變下,人類生命脆弱而卑賤的悲慘感受。但這段苦難的歲月卻鍛鍊出他具有高度「韌性」的生命原則,由於在逆境中搏鬥和艱困抵抗的勇氣,成就日後在充滿崎嶇、險阻的生命歷程中,能剛勁堅挺的走過來。
  民國三十八年底,作者隨軍隊撤退來台,待生活稍微安定後,開始跑圖書館以滿足閱讀的癖好,包括台北、台中、桃園、新竹、清水、員林等地圖書館,數年末輟。二十四歲起開始練習寫作數,次年第一首詩「迎春花」發表於中央副刊。民國四十年代初期,正是現代詩剛在台灣起步的時候,他便是中國新詩現代派運動中的一員,曾為我國新詩的變革與發展貢獻過心力。民國十五年加入紀弦所倡組的「現代派」,民國五十八年與友人王幻、劉建化等創辦桂冠詩刊。民國六十二年應邀參加在台北舉辦的第二屆詩人大會。張騰蛟早期寫詩,一年只寫四、五首,到了六、七十年代瘋狂的寫作散文,至今已出版了十幾本散文集。
  作者特別醉心散文創作的理由是﹁因為它能容許我在它的身上實驗一些創作的理念和技巧,像是適當的誇張、有限度的抽象、技巧性的含蓄,以及象徵手法和想像力的運用等等。當然,它還在文字魅力與音樂性的發揮上,給了我足夠的彈性和空間,讓文字們有一個飛躍跳蹦的機會。﹂他以詩人之筆寫散文,在散文的身上使用大量詩的技巧,作品簡潔勁鍊,充滿詩作的意味,為我國散文文學開創新的風貌。
  民國六十五年,張騰蛟獲頒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民國六十六年,獲得第三屆金筆獎,民國六十九年八月,作品(諦聽)選入國中國文課本第一冊,作者認為這是他散文創作上最大的鼓勵,從此寫作態度心情更加嚴肅、謹慎。民國七十三.年八月,(溪頭的竹子)選入國中國文第一冊,民國八十六年(那默默的一群)選入國中國文第二冊,作品廣受青年學子的歡迎。

 

0102
二、寫作的態度和使命

  張騰蛟認為他之所以走上寫作之路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自小就喜歡文藝、也喜歡作文,二十多歲後由於大量閱讀文學作品,漸漸有舉筆一試的念頭。第二個原因是單調、單純的生活內容使然。一般性的琴棋、球類、打牌等休閒活動他都不會,唯一「可說」的只有書本、筆桿。因此,寫作就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旦認為文學是他此生中最大的追求後,便兢兢業業的經營文學生涯裡的每一篇章,甚至每一句、每一字。他曾經寫過一篇自認為「還可以」的散文,但卻接到讀者來信表示「很失望」的評語,因為語言風格並未見以往的水準。從此他要求自己:對於文章絕不能草率了事而辜負讀者。因此,他寫作的進度很慢,順暢時每小時可為四、五百字,有時枯坐冥想一小時也寫不出一個字,寫作進度慢的原因就是:他太計較作品的水準。作者說自己並不是靠寫作過生活的人,用不著在乎產量,堅持作品的精純才是重要的。他從不敢奢望成為作家或文學家,但要求自己不要停止寫作,因為寫作對於充實他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所以數十年來持之以恆筆耕的結果,作品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
  驅使張騰蛟創作的動力是:被美好、奇特、深具意義的現象或事物所感動、刺激,形成一股不得不寫的衝動。他的作品有許多是吟風詠物的,作者對森林和原野,獨有偏愛,此外若干篇章中的社會意義也相當濃厚,並常用請來譏諷或批判一些惡劣現象,也用散文來讚揚或歌頌一些美好的事件和善良的人。雖然明知透過筆端的反映效果有限,不過至少也善盡了社會責任,抒發了社會良知。他認為:「作為一個寫作者,為文的動機不光是言志,也要替廣大的人類提供精神力量,因此,一個寫作者,必須要有一顆純潔正直的心,與一腔強烈的道德感和狂熱的文學良知。」

 

0103
三、鰜鰈情深紀事

  張騰蛟於民國五十年與林春蘭小姐結婚。因為兩人都是農家出身的鄉下人,所以共度許多貧苦的患難歲月而情深義重。
  剛結婚時,張騰蛟的月薪只有新台幣二百九十元,光是付房租就得兩百元,日子撐得異常艱苦。平日省吃儉用,就已當是捉襟見肘,更不巧的是,他們有一個多病的兒子─張國華,民國五十一年生。體弱的稚子,三天兩頭出狀況,若是發生在白天還好,偏多數在半夜發高燒。當時他們住在關渡山上,夜晚看病最近也得到北投,坐計程車一次的費用要花掉他們好幾天的生活費。因此張太太常半夜一個人背著小孩跑到北投掛急診,而且堅持一個人去。理由是孩子尚小,離不開母親懷抱。二來怕先生因睡眠不足而影半翌日工作和健康,所以一次次咬著牙,獨力承擔下來了。看在張騰蛟眼裡,真是情何以堪?所幸稚兒在出過麻疹後體質改變,病體逐漸好轉,否則這位賢妻良母不知要被折騰成什麼樣子。
  民國五十八年左右,張騰蛟右眼罹患網膜炎,病情嚴重,幾至失明地步。那段日子,張騰蛟用僅有的薪水不停奔騰於南北道上訪求名醫。他停止了最愛的閱讀、寫作,以堅強的毅力、耐心,做最壞的打算。後來,鄰居太太才告訴他,張太太正忙著作移植眼網膜的準備,到處尋找醫學資料、請教醫師,以及訪問過去的患者。她決心將自己右眼膜給先生,自己承受失明的痛苦。張騰蛟得知後,感動的痛哭流涕,其實這種病根本無法用手術解決。後來,他的病情並未繼續惡化,而兩人之間也把此祕密都埋在各自心裡,張騰蛟有此賢妻,此生夫復何求?
  一向喜歡爬山的張騰蛟,早年都是獨來獨往的,等到稍有年紀,發現血壓高升己亮起紅燈以後,對於爬山從來沒興趣的妻子卻突然每天參與他的活動了。每次同行時,張騰蛟發現妻子爬起山來非常吃力。後來從小舅子的口裡他才知道,原來並非妻子真對爬山突然發生興趣,主要是藉機照顧先生,唯恐他萬一在深山裡突發病痛而沒有親人在旁照料。「問世界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大概就是這樣的寫照吧!

02
貳、〈那默默的一群〉賞析

  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勞心者在國外叫「白領階級」,勞力者則稱為「藍領階級」。所謂勞力者,顧名思義,就是一群靠出賣勞力謀生的人。他們經年累月,穿著耐髒的工作服,因為,深深暗暗的藍領衣服當然要比白色衣領上的汗漬好清洗多了。而「治於人」三字就注定了他們被認定是工作卑微的勞動者,是社會舞台上的配角,即使他們參與了演出,也多半是幕後工作,每天無聲無息的執行任務,當功成也就身退,所以他們流淌的汗水是隱而不顯的,直到我們不經意間瞥見,或經由有心者的刻意挖掘、報導,這才猛然省悟:「安得廣廈千萬間?」是工人們一磚一瓦所堆砌起來的;香噴噴的白米飯、盤中的佳餚是「汗滴禾下土」換來的;而每天早起,踩在一條條乾淨的馬路上,原來是「那默默的一群」無聲地奉獻。
  在這社會舞台上,沒有他們的聲音,甚至在工作中、文章裡他們都是不出聲的,他們為生活而勞動,也為勞動而生活,不管風雨日曬,他們仿似嚴肅的態度護衛著大道小巷的清潔,不讓橫行霸道的雜物在路面駐足。當那粗糙的手掌握著掃把頻頻揮動時,一張乾淨的市容也呼之欲出了。早起者張騰蛟,親眼目睹一群清道婦神聖的敬業精神,客觀而細膩的描繪下所見所感,為我們揭起無限的省思。

  本文首段採開門見山法破題,敘述清道婦的敬業精神。作者為了讓我們更能了解「忠實的態度」在敬業上所代表的意義,因此舉了一個較顯而易懂的士兵捍衛疆土做譬喻。所謂「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忠。」所以誓死保衛疆土,盡忠職守,是軍人的第一生命。他們日以繼夜、枕戈待日的廝守這塊土地,一有敵人或威脅侵入,立刻不遺餘力的予以驅除,這就像清道婦一樣,工作責任區就是牠的疆土,任何出現在此的垃圾都是非法入侵,應立即予以剷除,這種盡心盡力的態度就叫「忠實」,和軍人的全力防守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段敘述清道婦一清早就開始工作。清朝朱柏廬〈治家格言〉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一個乾淨的環境,會使人神清氣爽;相反的,骯髒污穢的四周,易使人情緒也跟著煩亂起來。因此,清道婦們每天趕著比太陽早起,務期使清潔的街道容顏能展現在所有早起的人面前。作者所描述的地點,就在家門前的馬路上,每天上班、出門必經之處,所以看見清道婦千篇一律的工作,自是理所當然的。「披著一身淡淡的夜色」寫出了比「黎明即起」更勤奮的精神,夜色是與睡夢聯結的,當眾人好夢方酣時,她們已開始為我們工作了。作者覺得自己已夠早起了,但清道婦卻比他更早起,每當他瞧見她們時,她們已經掃了部分街道了,直到他離開此處,她們可能還在掃「很長很長的一段路,想必要掃很久很久」,所以作者「很早」起床,而她們必須「很早很早」就起床了。
  第三段更具體而細膩的說明清道婦的盡責態度。曾子說:「任重而道遠。」正是此時清道婦約寫照。這麼長的一段路,要掃的一絲不苟,甚至一塵不染,這個任務不可謂不重。而這群專業工作者,似乎自我要求更高,她們不願敷衍了事,在旁人看來已經被掃得「相當乾淨」的路面,她們仍竭力的要求完美,而沒有一般公務員的心態:反正領的錢都是一樣,混吃也能等死,不肯付出額外的努力。而她們卻不一樣,腳踏實地,拿了錢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盡職的驅策力,是來自忠實做事的態度。
  第四段舉例說明清道婦認真嚴肅的工作情形。孟子說:「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女子無才便是德,順從溫柔才是婦道人家的至德要道。但是工作時的婦人,卻又流露出柔中帶剛的一面,嚴肅執著的工作態度。作者特舉一次事例:一個胖婦人、端著長掃把,急急追趕一個被風吹跑的塑膠袋。由胖婦人的胖態,更可看出這個追逐競賽的難度又提升了些。「端著掃把」的「端」字,可想像這掃把可能長長的,拿著奔跑不易,但又不得不攜此「武器」,由此亦顯現其莊重的敬業精神。由於追的目標是空塑膠袋子,重量微乎其微,被風一吹,就可想像它的速度應該不慢的。此處再用軍事上的芒喻,「像追趕一個敵人那樣,追出幾十公尺後,終於把那個空塑膠袋給捉了回來。」這段描寫,譬喻和擬人都很生動,用將士追趕敵兵的勢在必得,反映出她有多賣力在追,為了一個空塑膠袋追了「幾十公尺」,「終於」二字可想像追到後力竭汗喘的神態。對於被風吹走的落葉、碎紙她們也是同樣的反應,真是鉅細靡遺。
  第五段以另一「常見的特例」敘述她們面對艱難的考驗態度仍不變。首先又用軍事芒喻作說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最勇敢的戰士,當朝最危險的地方走去;而最盡責任的「人中人」,也是最肯吃「苦中苦」的。文中提到常見的清道婦有五個,但是她們都具有「當仁不讓」的精神,遇到難掃的路段還會「搶著清掃」。清掃路段,除了人來人往和自然環境形成的垃圾外,最討厭的就是人為疏失方面的大量污染。我們常從路況報導的廣播中,聽到某路段由於貨事行駛而過,車上所載之物未綑綁妥善造成散落地面,一路逶迤後,造成路面的阻礙與污染。而作者就曾目睹工地建築所造成的污染所帶來的麻煩──遍地黃泥巴。這下清道婦可有得忙了。我們常見年幼小孩用餐不慎,將食物打翻弄得滿地都是,母親一面清掃一面夾雜著憤怒的斥喝聲。而這群清道婦或許是司空見慣而認命了,竟然任勞任怨、不厭其煩的默默清掃,實在令人敬佩。這裡作者還特意將「泥土」提出來討論,重點是凸顯此時此刻它所造成的麻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東西都有正、負面功用,只要使用不當,出現的時空不對,就可能無益卻反而有害。泥土是孕育生命的母親,農業社會更是與泥土息息相關。我們的經濟命脈,甚至農人的生命律動,都是與泥土結合的。但此時它出現的時間、地點不對了,它是非法入侵中的罪大惡極頑敵,所以她們只有拼了,拼了命地掃,掃到它消失了為止。可見任何工作都不怕難,只怕懶,一懶連折枝反掌皆難事。
  第六段以讚頌之筆為總評作結,再度呼應「默默」二字。她們是默默、也是「沒沒」無聞的幕後英雄,這也是所有勞動者表現出來的風範──敦厚樸實。她們只知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鐘,從不投機取巧,從不伐善施勞。真正的偉大出於平凡、平實的努力工作當中,以「人物」二字來稱呼她們,一點都不為過。

  全文以「忠實的態度」,即敬業精神貫穿,這也是所有三百六十行中的典範。無論是勞心者或勞力者,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誰也不能輕視誰,只要是盡心盡力做事的人都是可敬,而那些尸位素餐的國賊祿蠹才是真正可鄙可恨的卑微者。

03
參、本文中的文法修辭

(一)像兵士們護衛著疆土那樣

── 譬喻,喻體承下省略:「負責道路清潔的那默默的一群,以忠實的態度」護衛著一條條長長的街道和巷弄。

(二)凡被認為是垃圾的那些東西出現在他們的防區

── 譬喻。

(三)他們便予以清除

── 倒裝、省略。應為「以清除予之」,「以」當「用」講,是介詞。「予」通「與」,給,施與。省略的「之」指「垃圾」,意思是「用清除的方式來對付這些垃圾」。

(四)就這樣,這些街道和巷弄才可以經常保有一張清潔的容顏

── 轉化中的擬人。

(五)她們總是被著一身淡淡的夜色便開始工作

── 轉化(擬虛為實)。

(六)她們還是照掃不誤,一絲不苟,絕不撿便宜。

── 譬喻

(七)也從來沒有一寸路面會在她們的掃把底下漏掉。

── 誇飾

(八)婦道人家做起事情來當然是溫柔文雅的,但當她們面對著出現在路面上的垃圾時,態度就嚴肅起來了。

── 映襯中的對比(「柔」、「剛」相對)。

(九)端著她那長長的掃把。

── 誇飾,凸顯其態度的莊重。

(十)急急的去追趕一個被風吹跑的空塑膠袋子,像追趕一個敵人一樣。

── 譬喻

(十一)終於把那個空塑膠袋子給捉了回來。

── 轉化中的擬人

(十二)賴以生存

── 省略。「賴之以生存」,依靠它(泥土)而生存。「以」當「而」講,連接詞。 

(十三)泥土是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好東西,可是當它出現在馬路時,就惹人厭了。

── 映襯中的對比(正、負面功用相對)。

(十四)好天時會塵土飛揚,雨天時便泥濘遍地。

── 排比兼映襯中的對比(以晴、雨相對)。

(十五)面對那些黃黃的泥土,誰也不會保留自己的力量,就像搶奪一種東西一樣,搶著去幹。

── 譬喻。

04
肆、關於「婦道人家」
0401

三 從 四 德

  【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末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即女子要絕對的服從男子,根本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班昭【女誡四德】:「一曰婦德(婦女應具備的美德)。一曰婦言(婦女的辭令,須謹慎得體)。一曰婦容(婦女的儀容,必須整潔端莊)。一曰婦功(同「婦紅」),婦女的工作,如縫紉、刺繡、紡織等工作要精通。」

0402

孟 子 眼 中 的 妾 婦 之 道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送往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翻譯:
  女子出嫁時,母親教以做妻子的道理,臨去送到門口時再三告誡:妳嫁到夫家,要敬重公婆,時時警惕自己,不可違背先生的意思。把順,當作正規,是做妻子的道理。

0403

女 四 書

  女四書:四種女訓書籍的總稱,清康熙年間由王相編次,包括:

  1. 漢班昭【女誡】七篇

  2. 唐宋若昭【女論語】二十篇(模仿論語問答形式,以推闡婦道)

  3. 明成祖后孝文皇后【內訓】二十篇(閨門之訓)

  4. 相母劉氏撰【女範】十一篇。

0404

婦 人 之 仁

  婦人之仁:姑息不忍之心,沒有決斷力;或好行小惠,臨大事則委決不下。說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語劉邦:「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和悅)。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刊刻畢,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翻譯:
  項王待人,表面上恭敬慈愛,說起話來和顏悅色,當部下生病,他能同情他們的痛苦,甚至痛哭流淚,把自己的食物與病者分享,但是當部下有功該升官封爵時,他把刻好的印信,在手中摩弄得印角都磨圓了,還捨不得給該封賞的人。這就是所謂婦道人家的作風,不識大體。

0405

「七出」、「三不出」

七出:我國古代跟妻子離婚的七項條件。

  1. 無子

  2. 淫佚

  3. 不事舅姑(公婆)

  4. 口舌

  5. 盜竊

  6. 妒忌

  7. 惡疾

以現代眼光來看,1. 和 7. 至為不該。

三不出:不能休妻的三條件。

  1. 有所取無所歸,不去。

  2. 與更三年喪,不去(守過公、婆之喪)。

  3. 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0406

關 於「人 家」二 字 的 用 法

 

05
伍、必須大清早開始工作的職業

  • 清道夫:在大家起床前,給予乾淨的市容。

  • 賣早餐的人:為了提供早起者食物。

  • 送報、送羊奶的人:提供最快、最新訊息 供應早餐。

  • 開早班車的司機:便利學生、上班族交通運輸。

  • 菜販:採買新鮮的蔬果。

  • 農人:趕著在太陽起床前將秧苗上露水潑掉。

 

※本課資料取材、節選自「國中國文動動腦第二冊」

 


│回第二冊目錄│下一課上一課
第一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回「後甲國中國文園地」首頁回「後甲國中國文園地」首頁 site statistic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