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第五冊目錄

下一課上一課

第五冊第四課 勤訓

編寫:蔡麗芬老師


一、作者簡介
二、排比修辭
三、成語典故
四、勤勞相關的格言
五、邵雍與陶侃


01
一、作者簡介

  李文炤、字元朗,號恆齋,清善化〈今湖南省長沙縣〉人,幼有奇慧,知向學。十歲適郡城,其父攜往文廟,告以群賢配享從祀之故,李文炤歎曰:「如此庶不枉一生。」十歲補弟子員,博通經史,舉康熙癸巳鄉試,官榖城教諭。
        李文炤於書無所不讀,讀輒欲究其蘊奧,雖子史梵書亦必批其根底。嘗言:不察二氏〈佛老〉之所以非,安知吾儒之所以是;不觀諸子之有醇有駁,安知吾儒之醇乎其醇;不審秦漢以下之成敗得失,安知三代以上帝德王猷之盡善盡美也。性純孝,躬行實踐,篤於人倫,以扶持世教為任,主講嶽麓書院數年,從遊者眾,悉訓以修己治人之學。著《周易拾遺》六卷、《周禮集傳》六卷、《春秋集傳》十卷、《太極通書拾遺後錄》三卷、《西銘拾遺後錄》二卷、《正蒙集解》九卷、《近思錄集解》十四卷、《感興詩解》一卷、《訓子詩解》一卷、《家禮拾遺》三卷、《恆齋文集》十二卷傳於世。

top

02
二、排比修辭

對於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意念,用兩個把( )以上結構相似的句法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技巧,叫做排比。排比和對偶頗為相似,但兩者之間也有區別:對偶必須字數相等、兩兩相對,排比則不拘;對偶須避免用意同之字,當然相同之字更不宜出現,排比卻往往意思相同、字也相同。排比舉例如下:

1.

『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排比

【說明】用排比來反面具體說明,只顧逸樂的後果是一無所成,使人讀之悚然,句句直叩人心,喚起羞惡之感。

2.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排比

【說明】利用排比把一個成功的人,在環境中的種種憂患際遇,一一呈現。讓讀者深深體會在憂苦的經歷中堅強的意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是多麼重要。

3.

『有的一聲長叫,包括六七個音階;有的只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交響樂。』──排比

【說明】文字淺易卻充分顯示出作者感受的敏銳與深刻,他把握了鳥鳴聲的音樂性,使人對鳥聲的節奏、音質、韻律都有如聞其聲的具體感受。以排比手法呈現,才能表現鳥聲的多變化。

4.

『去玩數字的魔術,去欣賞線條的趣味,去領略步步演繹的快樂,去探索小心求證的祕訣;或是去發現邏輯的推理,原是多麼精密迷人的思考過程。』──排比

【說明】數學一科本是多數學生頭痛的科目,作者用排比方式來告訴讀者,學數學可以是玩魔術;可以是線條的欣賞;可以是快樂的領略;可以是祕訣的探索;可以是……,如此把數學說成有趣味的科目,來表現作者的數學老師的創意教學,使學生有深刻而清晰的數學理念,這也是老師之所以令他一生難忘的地方。

top

03
三、成語典故

甘食褕衣

  褕是「美」的意思。這句是說:在食物方面,貪圖美味;在衣著方面,也非常講究華麗。
        《史記•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鎬下,身死氐上。今君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脛,不終朝破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鎮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若此,將軍之所長也。」
        上面這段文字,說明了農夫恐怕國家不久就要滅亡,因此廢止作業,而專事美衣甘食,日偷苟且,不做長久的計劃。

玩日愒歲

  玩、愒:都有貪閒的意思。玩日愒歲是說:怠惰偷安,浪費光陰。
        《左傳•昭公元年》:后子出而告人,曰:「趙孟將死矣!主民,翫歲而愒日,其與幾何?」
        「翫」就是「玩」。這段話是說:趙孟貪戀一日一歲,苟取娛適,不再以經世為意,他還能活多久?

深耕易耨

  易是「治」的意思。耨,除草。這句是說:把土耕深,把草除盡。
        《孟子•梁惠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效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一日之計在於晨

  梁元帝《篡要》:「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邵雍《擊壤集•觀事吟》:「一歲之事慎在春,一日之事慎在晨,一生之事慎在少,一端之事慎在新。」

top

04
四、勤勞相關的格言

top

05

五、邵雍與陶侃

邵雍

  邵雍,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川丈人」,世稱「康節先生」。因為早年曾在河南共城(輝縣)西北蘇門山百源之地讀書,所以後人就用「百源」二字稱呼他這一派學術。
  邵雍,從小就自雄其才,嚮慕高遠,認為「先王之事必可致」,於是立志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後來得悟先天之學性命之奧,修心養性,赫然成為宋代「北宋五子」之一,他融貫懦道,援道入儒,對北宋理學有很大的影響,可說是北宋理學的先鋒。
  住在百源的時候,布衣蔬食,侍奉雙親之餘,還刻苦自勵,「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地拚命用功,他想要讀盡天下所有的詩書典籍。一天突然嘆道:「昔人尚友千古,而我獨未及四方,不免孤陋寡聞。」於是到處遊歷,踰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遊罷歸來興盡之餘感慨地說:「道就在這兒。」從此不再到處遊訪,而過著隱士的生活。 後來到了河南洛陽,蓬蓽環堵,不蔽風日,並且親自砍柴煮飯,奉養父母親,雖然貧居空乏,他仍然怡然自樂,這是一般人所辦不到的。
  司馬光跟邵雍最要好,把邵雍看成自己的親哥哥一般侍奉,兩個人情同手足,為鄉裡所仰慕,所以鄉裡父子兄弟都互相勉勵說:「可別做壞事喔,如讓司馬光先生、邵雍先生知道我們人品不好或爭吵,那該多丟臉。」可見他德行高深而又令人敬畏。
  一般士人路過洛陽,不一定去拜訪官府,但必定去拜謁邵雍,他是多麼為士林所敬重。邵雍德氣粹然,一看就知道他是個賢人君子,但他不講究外表衣著,也不擺架子,群居燕飲,和藹可親。跟人聯天,喜歡稱贊人家的好處,而不隨便談論人的缺點或是非;他是效法大舜的精神,「與人為善」、「隱惡揚善」,對待人不論貴賤老少都一樣地誠懇,所以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化,一時洛陽人才特盛,而忠厚的風氣聞名天下。

陶侃

  晉鄱陽人,徒家潯陽(江西省九江縣西南)。字士行。早孤貧,為縣吏;後舉孝廉,荊州刺史劉弘辟為長史。明帝時,先後討平張昌、陳敏、杜弢、蘇峻之亂,官至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加都督交、廣、寧七州軍事,拜大將軍。在軍四十餘年,雄毅明決,聲威卓著。刺廣州時,常運甓以習勤;刺荊州時,常勉人以惜分陰;惡飲酒及樗蒲,謂樗蒲為牧豬奴戲。
  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殖,家給人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溼,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個裝船。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

top


│回第五冊目錄│下一課上一課
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