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第四冊目錄 |
│下一課│上一課│ |
第四冊第五課 四時讀書樂 |
編寫:陳麗華老師 |
壹、作者參考資料 | 陸、本課文法修辭 | ||
貳、朱熹與白鹿洞書院 | 柒、四時讀書樂 | ||
參、何謂「樂府詩」? | 捌、本課章法結構 | ||
肆、補充資料 | 玖、典故出處 | ||
伍、詩體比較表 | 拾、其他(猜謎) |
01
壹、作者參考資料:翁森,字秀卿,號一瓢,臺州仙居人(今浙江省仙居縣人),生卒年不詳,只知他處於宋、元時代。他學問淵博,如果有人向他請教,他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解說得清清楚楚,所以有「翁書櫥」的雅號。在宋朝滅亡之後,他隱居不出,創辦安州鄉學,拿南宋大儒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來教導學生,跟著他學習的,前後達八百人之多。元朝以異族入主中國,對讀書人極為仇視,有「九儒十丐」的說法,意思即士人只比丐者高一級而已,且廢科舉考試,來斷讀書人的生路,因此在當時,許多富家子弟多不讀書,更何況是一般的老百姓,只有翁森以儒術來教化其鄉人,造成一股很好的讀書風氣。
02
貳、朱熹與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
唐朝人士李渤曾隱居於江西省廬山五老峰下,平日蓄養白鹿以自娛,此地便名白鹿洞,這裡也是南唐時廬山國學的舊址。朱熹於宋孝宗淳熙五年,奉旨重修舊廬山國學,並將其改名為白鹿洞書院。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處世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接物之要)
03
參、何謂「樂府詩」?
樂府原是音樂官署,始置於西漢,掌管朝會廟堂所用的音樂,兼採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來把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樂歌,稱之為「樂府詩」,簡稱「樂府」。魏晉及其以後的詩人,模仿樂府古題的作品,雖不入樂,也稱「樂府」。
一般「樂府」詩的標題,常用「歌」「行」「唱」「引」「弄」「吟」「曲」「調」「辭」等字,如短歌行、採菱曲、登幽州臺歌之類。所以說,「歌行」是樂府詩的一種,它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句式往往長短參差,常見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富於變化。「歌行」體的詩,題目並不一定都標上「歌行」的字樣,如本詩就是。
04
肆、補充資料:
五帝
伏羲氏──結網捕魚
有巢氏──構木為巢
燧人氏──鑽木取火
神農氏──遍嚐百草
黃帝──倉頡造字,嫘祖養蠶製衣
明日詩(清•錢福)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05
伍、詩體比較表:
樂府詩
絕句
律詩
古體詩
字數
定言
雜言:三、四、五、六、七言五、七言
五、七言
五、七言
句數
參差不一
四句
八句
限偶數句
押韻
可以轉韻
一韻到底
一韻到底,押平聲韻
可以轉韻
對仗
可不對仗
可不對仗
頷聯(二聯)與頸聯(三聯)對仗
可不對仗
06
陸、本課文法修辭:
性質
作 用
課 文
倒裝
顛倒詞序的一種修辭方法,其作用是在加強語氣和配合音節,如押韻、平仄、對偶等等。
好鳥枝頭亦朋友→枝頭好鳥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文章→水面落花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莫遣韶光蹉跎老
綠滿窗前草不除→不除窗前滿綠草
小齋幽敞明朱曦→朱曦明幽敞小齋
借代
借用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事物的修辭法。
「舞雩」歸詠春風香→借代「乘涼」
瑤琴一曲來「薰風」→借代「南風」
對偶
上下字數相同,句法相似,平仄相對的修辭法。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帷
摹寫
透過感官所觸,直接以文字描述記錄。
聽覺摹寫
舞雩歸詠春風香
瑤琴一曲來薰風
晝長吟罷蟬鳴樹
07
柒、四時讀書樂:
秋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昨晚庭院前有落葉的聲音,籬笆上的紫豆開花了,蟋蟀不停地鳴叫著。不知不覺秋意已經瀰漫了叢林草野間,各種聲音都含著秋天清爽寂寥的氣息,呈現出一片蕭瑟的景象。幸好床邊有一盞矮燈,面對著它讀起書來,更有加倍的功效。秋天讀書的樂趣是非常和樂有味的,就像在晴朗的寒天中起身賞玩空中明月般地有趣。
冬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樹葉掉光了,河水乾涸了,群山枯槁,大地一片開闢;在遼遠的天地間,我正可以看清自己天賦的本性。對著書籍坐著研讀,燈光不停地在牆壁上晃動,讀到深夜,大雪已堆滿屋頂,這時我可以大聲高歌一曲。地上的火爐燒著有燄的炭火,鍋裡正煮著茶,我就在這四面都擺滿圖書的房中讀書。冬天讀書的樂趣到哪兒尋找呢?就在那寒冷的冬天,只要綻開幾朵梅花來,就可以看出天地化育萬物的本心。
08
捌、本課章法結構:本課只節選春、夏兩季來歌詠讀書的樂趣。每一首都是八句,每句七言,句法非常整齊,乍看之下很像七言律詩,但仔細觀察,它的平仄、對仗、用韻和七言律詩都有很大的出入。
一、用韻方面:
前四句用平聲韻,描述春、夏兩季所見到的大自然景象,這是一個段落。
五、六句換成仄聲韻,內容由自然景象轉移到讀書的情形,這又是一個段落。
七、八句又轉回平聲韻,用象徵的手法點出讀書樂趣所在,這是最後一個段落。
所以全詩換韻的地方,也是意思轉折的地方,古體詩或樂府詩的分段,往往都可根據用韻的情形來斷定。
在短短的八句當中,韻腳一再轉換,顯得極為活潑有變化,所以朗誦起來非常悅耳。
二、對仗方面:
本課兩首中的第三、四句皆對仗。
本課兩首中的第五、六句皆非對仗,這是與律詩不同的地方。【律詩的頷聯(第三、四句)和頸聯(第五、六句)要對仗】
三、句法整齊又不失呆板:
本課兩首都是八句,每句七言,句法非常整齊,但是在整齊中,作者也力求變化,例如第七句,重複用「讀書之樂」四個字,除了凸顯主題,讓人讀來音調迴旋反覆,韻味悠長之外,作者也作了小小的變化,如第一首用疑問語氣,第二首用肯定語氣,如此安排,避免了詞句的重覆,使全詩更顯得生動活潑。
四、象徵的筆法:
其實作者所選的題材與讀書人的風骨也息息相關,如「竹」給人的印象是虛心有節,「桑」暗示自給自足的生活,「蟬」表示高潔,都有它特別的含意。這些象徵的意義在第五、六句就表現出來了:「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能夠真正了解讀書的趣味,不求名利,與世無爭,就可像羲皇時代的人那樣逍遙自在,從前面四句的寫景轉變為說理。
09
玖、典故出處:一、「舞雩歸詠春風香」:
《論語•先進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本課,是取「風乎舞雩」之意,因此有「乘涼」的意思。
二、「綠滿窗前草不除」:
宋《明道學案》:「明道書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勸之芟(音ㄕㄢ,割除),曰:『不可,欲常見造物之意。』」在本課,用來描述春天草木欣欣向榮,顯現蓬勃生意,以象徵讀書樂趣的無窮。
三、「瑤琴一曲來薰風」:
相傳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可以解慍,琴音亦可使人情緒和諧,作者借此比喻讀書可以消憂解悶,這正是夏日讀書無窮的樂趣。
四、「北窗高臥羲皇侶」: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在本課,即約取其意而成。
10
拾、其他(猜謎)
夜深燼落螢入帷
﹝射「座右銘」一句﹞
答案:曖曖內含光雩
﹝射「故鄉的桂花雨」一句﹞
答案:雲腳長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