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第三冊目錄 |
│下一課│上一課│ |
第三冊第十四課 記承天夜遊 |
編寫:徐資婷老師 |
歡迎光臨 |
《一》蘇軾生平簡介: 《二》閒聊東坡: 《三》詩詞欣賞: 《四》東坡對歷代詩人的品評: |
《一》蘇軾生平簡介:〈蔡佳惠〉http://www.taconet.com.tw/skiyy05/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父親為蘇洵,母親為程氏,還有一個弟弟蘇轍。蘇軾直到8歲才開始好好的讀書,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在母親教導下可說進步的非常快。而他的父親蘇洵雖然志在科舉,但他直到27歲才發憤讀書,結果並未中舉而過著懷才不遇的生涯,因此他對於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
蘇軾 21 歲時和弟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是年順利的考上預備考試,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翌年春天的科舉,一舉進士及第。殿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宋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當時便曾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可見得當時歐陽修拔擢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便拜歐陽修為師。
雖然蘇軾中了進士,但母親程氏,卻不幸生病去世,他也因母喪丁憂三年,延遲了官場生涯的展開。此後,他的仕途便不很順利。而後二十九歲時喪妻,隔年又喪父,再次丁憂三年。
元豐二年,他四十三歲時,發生了著名的李定「烏臺詩案」,他因此事入獄,所幸經太皇太后曹氏等人設法營救,蘇軾才獲釋出獄,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隔年,被貶黃州,充當黃州團練副使,還在官銜上加了「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蘇軾此時等於被流放,打入冷宮。但在他被貶黃州的這個時候,卻是他作品創作最多之時,如〈承天寺夜遊〉、〈東坡〉、〈惠崇春江曉景〉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段時間真可說是他一生文學的發展的最高峰,也因此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文學作品。
後來,王安石當政,因為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所以蘇軾在政治上受到了相當的排擠。而後,他又被貶往惠州等不同的荒涼偏遠之地,甚至到了儋州,也就是現今的海南島,當時幾乎尚未開化。但此時蘇軾已經看開一切,達到人生豁達不羈的境界,所以他反而能夠自得其樂,安然接受這種生活。在他六十六年的歲月裡,或許波瀾重重,或許生活窘困,但蘇軾始終未曾因而頹唐喪志,一直堅強的活下去。縱觀東坡一生,由其年少豪氣「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到其歷經貶謫,仕途坎坷,一生遭遇大起大落,而最難得的,應屬他始終保有那顆溫柔細膩的詩人心吧!因為如此,他留下了千古傳頌的作品讓我們後代人得以窺知他豐富的文學才華,領略他真正的內心世界。
《二》閒聊東坡:
蘇軾幼時讀後漢書,他羨慕東漢那位不避權貴、身陷黨錮之禍的范滂,便慨然嘆道:「我若當范滂,母親願意嗎?」,母親表示如果兒子願做范滂,她就當那位眼看范滂為正義鬥爭,死而不恨的賢母。這可見蘇軾少時文化教養之深,以及抱負之非凡。〈黃德芬、黃漢周〉
「河東獅吼」:陳慥字季常,自稱龍丘先生,又叫方山子。喜好賓客,蓄納聲妓。但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凶妒,所以,東坡曾戲為詩云:「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這就是「河東獅吼」典故的由來。「河東獅吼」:喻婦人之悍妒者。〈黃德芬、黃漢周〉
東坡被貶黃州後,生活極為困苦,於是他在營地的東坡,蓋了一個「雪堂」,自號東坡居士。在黃州先後住了五年,文以窮工,寫下赤壁兩賦一詞。
東坡是「鄰里亦知偏愛竹」的文人,而且自信「好竹不難栽」。他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楊州鶴?」蘇軾詠畫竹詩亦多,瀟灑、遒勁就是其標榜竹的主要意念。《國文動動腦第3冊》
元豐六年,四子遯生,東坡作「洗兒戲作」詩曰:「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不但自嘲,也嘲諷滿朝公卿既愚且魯。〈羅鳳珠〉
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酒、東坡墨……,在11世紀的中國,蘇東坡是一個名牌。連蘇東坡的帽子形式,一時之間都成了「流行時裝」,而被仿製的製造商稱為「子瞻帽」。
從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中,去考究蘇東坡食譜裡的東坡肉、東坡魚:用醬油文火煮五花肉;或用白菜、橘皮煮魚,看來都只像他被四處流放時,因為想家,而做的家鄉菜〈四川菜〉改版。但是,因為它們是東坡愛吃的肉、喜歡的魚,馬上就變成眾人學習的對象。
而他學廣東人自釀的桂酒、松酒,雖然在給朋友的信中,把食譜寫得頭頭是道:用麵餅掛起來風乾2個月做麴餅,再混合米飯發酵3∼5天……,但後來事實證明,喝過他自釀酒的朋友,都會連續腹瀉。蘇東坡的兒子蘇過,事後跟東坡迷解釋父親釀酒的秘訣時,都大笑說:「先父只是實驗罷了,他也只試過1、2次。桂酒嘗來不過像屠蘇酒〈普通酒〉」。甚至,他晚年被留放海南島,因為物資缺乏,必須自己燒樹枝製煙灰、混合牛皮膠做墨,差點連房子都燒掉了,卻仍有人把這段事用「在海南島跟蘇東坡學的製墨密法」名號,回中國大陸賣「蘇東坡墨」而大發利市。根據林語堂的說法,大師的兒子蘇過也只能搖頭苦笑。《聯副健康小站:11世紀的美食家──蘇東坡的食譜,吳迎春》
很少見過一位嚴肅的中國文學大家,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出現那麼多跟吃有關的描述。宋朝富裕、繁榮的經濟,是讓這位大文學家能夠享受生活,並且盡情揮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蘇東坡又是成長在宋朝最好的皇帝仁宗年代,在宋朝最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年代,在中國最富裕多采的杭州做父母官。
從著名的〈水調歌頭〉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黃泥板詞〉中「今與數客飲酒而純臣適至,……既與純臣飲,無以侑,西鄰耕牛適病足,乃以為牛肉」;到〈杞菊賦〉裡「余仕宦十有九年,……及至膠西〈山東密縣〉,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且與通守劉君延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枸杞與菊花,幼苗皆可食〉食之,抿腹而笑」。蘇東坡的文章處處可見食物。就連他氣勢磅礡的〈赤壁賦〉,都是朋友帶著剛捕到巨口細鱗的松魚,蘇東坡扛了幾罈家裡藏的老酒,爬到赤壁上,烹煮餐飲之後完成的。蘇東坡的文學,跟食物與酒,像是有分不開的關係。〈同上〉
除儒、釋、道三家思想之外,對東坡一生行事影響最大的便是陶淵明,東坡 2663 首詩中,直接提到陶淵明者共有 83 處。陶淵明在東坡詩中出現之次數,為歷代詩人之冠,且遍佈蘇東坡一生,未曾間斷。〈羅鳳珠〉
林語堂寫道:蘇東坡仕途不順後,他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熱愛,更是到了極點。熱心種稻與橘子樹的蘇東坡不僅研究適種優良品種,更在文學表達上從「憤怒與苛酷的火氣」,一轉而成「真正的寧靜滿足,還有與自然的渾然一體,甚至他對大自然之美的喜悅與生活中的樂事的享受也比以前灑脫而不執著」。
豐裕的宋朝文人,風行養生之術,接近40歲的東坡也不例外。中年蘇東坡對寧靜心情的追尋之外,開始對長生之術十分著迷,特別心儀的是「氣功」或稱「瑜珈」。東坡的弟弟蘇轍,夏天消化不良,秋天咳嗽的慢心病,也因為練瑜珈而痊癒,所以在弟弟親身推薦下,蘇東坡也開始練習道家的絕食與氣功。還做了一篇〈養生論〉,描寫自己練氣功控制呼吸的精確方式,以及感覺:「〈我〉控制呼吸,似乎是脈搏跳動5次算呼吸的1個週期。吸、停、呼的比例是 1:2:2,……」,既然遵從「偃憩」的養生原則,蘇東坡對於睡覺,也有講究的要求。他認為,睡覺跟靈魂有關,而靈魂的自在又跟身體的自在相連。「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靈魂。」另外東坡每日生活中的另兩件大事,是用細梳子梳通頭髮,以及沐浴。從吃到睡,從練氣功到種橘子,若說蘇東坡是文學家,毋寧說他是個生活家。《聯副健康小站:11世紀的美食家──蘇東坡的食譜,吳迎春》
東坡無論日子多不順遂、不如意,他都能苦中作樂,就像61歲時,東坡被流放海南島,他仍在信中寫道:「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惟有一幸,無甚瘴也。」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到處遊逛、跟村民在檳榔樹下聊天,莊稼漢不知道要跟他說甚麼,他就自己跟他們講故事。後來他兒子告訴朋友說,父親若一天沒有客人來,就會覺得不舒服。(同上)
《三》詩詞欣賞: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提到:「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鄭騫曰:「曠者,能擺脫之謂;豪者,能擔當之謂。」能擺脫,故凡事總由窄處往寬處想,不為外物所束縛。而歷來論詞家也將東坡歸入「豪放派」,此乃因詞作到了東坡手中,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柔靡纖弱的氣息,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奔放的風格,一掃「詞為艷科」之形象,使詞的內容更豐富,風格更多樣性。
1、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2、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4、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鬚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5、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東坡超然曠達的心境,表現在諸多作品中,所以形成他豪邁放逸的寫作風格。
《四》東坡對歷代詩人的品評:(羅鳳珠)
詩人
評語
陶淵明
質而實綺,瞿而實腴。
李白
飄逸絕塵,而傷於易。
杜甫
杜詩……集大成也。學詩當以子美為師。
王維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韓愈
豪放奇險
賈島、孟郊
郊寒、島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