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第一冊第二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第三冊目錄

下一課上一課

第三冊第十三課 生之歌二則

編寫:施文華老師


一、作者介紹

二、課文分析

三、兩則文章的比較分析

四、語文天地──文法修辭

五、課外補充資料──印象派、雷諾瓦


01

一、作者介紹:

杏林子,本名劉俠,民國三十一年二月生於西安市,祖籍是閃西省扶風縣杏林鎮。幼年隨著軍人身份的父親,走遍大江南北,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播遷來臺,一家人胼手胝足,度過貧苦多難的日子。

劉家育有五個小孩:上有一姊、下有二位弟弟、一位妹妹,在家排行老二。小時候,因為模樣可愛,小嘴巴又甜、而且懂事、穩重,常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就讀北投國小六年級時,即因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身心飽受病痛煎熬,畢業後,即在家以字典自修。

她雖僅有小學畢業的學歷,然而她靠著恆心、毅力及信仰,不斷閱讀及吸收新知,同時也開拓層面,增進生活經驗,鍛鍊出寫作的能力。她的寫作除了靠無比堅強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氣外,最大的成功來自於她的現身說法,讀她的書,就像一股不盡的清泉流過心頭,能撫平不安的情緒,更能激發人們向上的潛力。故於民國七十二年榮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可謂實至名歸。

她的作品有:

  • 杏林小記/散文/九歌/68年

  • 另一種愛情/散文/九歌/71年

  • 重入紅塵/散文/九歌/74年

  • 行到水窮處/散文/九歌/75年

  • 感謝玫瑰有刺/散文/九歌/78年

  • 相思深不深/散文/九歌/82年

  • 現代寓言/散文/九歌/83年

  • 生之歌/散文/九歌/84年

  • 生之頌/散文/九歌/84年

  • 心靈品管/散文/九歌/86年

  • 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報導文學/健行/86年

  • 生命之歌/有聲書/圓神/87年

  • 身邊的愛情故事/散文/皇冠/87年

  • 阿丹老爸/散文/皇冠/87年

top

02

二、課文分析:

本課是兩篇抒情文,充滿了奮鬥的人生態度,在作者(生之歌)一系列作品中頗具代表性。

第一則(生命 生命)在命題上有作者的用心,有它的含義。題目上文字何以重複?仔細想來,彷彿是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生命的可貴後,忍不住發自內心的呼喊!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從眼前的事例寫起,她不耐那擾人的飛蛾,原想弄死牠,但音飛蛾的掙扎求生,觸動了作者的心靈而放了這隻小生物。

這件小事更引出她心中的一個大問題:生命是什麼?第二段作者藉著對牆角磚縫中一粒香瓜子的觀察,又作了一次探究:何以在堅硬的外殼、沒有陽光、泥土的環境裡,它還能不屈地向上成長?原來生命竟有如此令人震驚的力量!

小小的飛蛾、小小的瓜子,在生存的困境中,都有如此表現,何況人的生命。第三段,作者以自己曾用聽診器聆聽心跳的撼動,更加肯定:雖然生命受限於時間、受限於環境,但只要自己肯奮鬥,都可以發揮出它無限的價值來!

第二則與第一則探討的是同一主題:「生命」;也同樣抒發作者個人的感受,但她運用了不同的方式。本則中作者以動人的故事和自己的經驗來呈現生命的啟示。

第一、二段中作者描述一位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的故事。這位大師罹患關節炎(與作者一樣遭遇關節病痛)使他非常痛苦,也限制他的活動力,他竟然將筆綁在手上、忍痛作畫,直到他死在畫架旁;但是他的作品,給人一種明朗歡愉的感覺,別人覺察不出任何痛苦的痕跡,只因他堅持:「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他的確留下了「美」!

第三段裡,作者說明自己的病痛,在右臂腫脹、頸背關節不聽使喚時,何以能勤於習作,正是雷諾瓦這句話的感召,她相信這種對生命執著和熱愛的精神可貴,她相信生命的美。

因此最後一段,作者肯定說出:「一切的不幸都將隨時光流逝,但我們生命中還有一些永恆的東西可以留下,只要我們肯,我們總能留下一些什麼。」這永恆的價值,就在人們身上展現的生命之美!

作者雖沒有傲人的學歷,卻有足以感動人心的佳作,這是因為她奮戰不懈的求生鬥志,使她的作品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足見作者的故事正是本課主題『生命』的最佳見證。

top

03

三、兩則文章的比較分析:

在題材上

第一則、第二則都是以「生命」為主題,所不同的是,第一則是選擇自然界的生物的啟示為題材;第二則選擇人物故事為啟示作題材,而各有發揮。

在作法上

第一則、第二則都是以事例的啟示,有感而發。所不同的是,第一則運用日常生活的觀察、體驗,引發自己自己對生命的看法。第二則引用藝術家的故事,與自身遭遇相比,悟出的一種感想。

top

04

四、語文天地──文法修辭:

本課運用了對偶、感嘆、類疊、設問、映襯、擬人(轉化)、譬喻、示現、排比、層遞、引用等匠心所營造而成,茲分述如下:

  1. 對偶:對偶是修辭格之王,因為兩兩相對情況下,可以讓文字更美化。如:「飛來旋去」、「擎天撼地」。

  2. 感嘆:感嘆和設問都是修辭格中特重語氣之雙冠王。經由感嘆,文章才有了抑揚頓挫。如「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3. 類疊:類疊的句子,彷彿是合唱團的二重唱或三重唱,有時強調文意的重心。如:「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土地上。」、「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他自我手中白白流失。」

  4. 設問:設問的使用,往往留下思考的空間給讀者,像是頗具神秘感的俠客。如:「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

  5. 映襯:在相互對比的情況下,才能顯示出與眾不同,像是一個愛標新立異的少年郎。如:「我可以好好利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過一個更有意義的人生,或是任他荒廢虛度,庸碌一生。」

  6. 擬人:當所有的感覺都擬人化時,便賦予文字新的生命。如:「頸部和背部的觀節也往往因為低頭太久,不時向我提出嚴重抗議。」

  7. 譬喻:譬喻格是修辭格之后,因為它的出現使原本呆板的文意,變得多彩多姿。如:「眼波如水。」

  8. 示現:會使用示現修辭格的人,便是文章的導演,因為「示現」是將鏡頭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如:「彷彿隨時時都可以從畫中走出來。」

  9. 排比:排比像一列火車般,將相似的文句從車庫陸續駛出。如:「痛苦也會過去,眼淚也會過去。」

  10. 層遞:層遞像一位畫家,把色彩一層層鋪在作品上,使作品具有層次感。如:「他留下的豈是藝術的美,更留下生命的美。」

top

05

五、課外補充資料──印象派、雷諾瓦:

印象派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各國的畫派,印象派(Impressionnisme)名稱的由來,就是從也是印象派名家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在1874年巴黎革新畫展上的一幅油畫,標題「日出──印象」(Impression:Sunsrise 1872藏巴黎)中的「印象」一詞而來;而這幅作品,自此便成為類似繪畫史上里程碑的代表作。

印象派的另一種說法是:1874年,莫內和畢莎羅等人舉行聯合展時,「印象派」這個名詞尚未出現,直至展覽第十天,在一份叫做「歇理瓦理」的報紙上,登刊了魯伊•魯洛瓦所寫的專欄評論,當時的標題即是「印象派的展覽會」。

魯洛瓦的評論,是藉者一位頗有名氣的風景畫畫家,在會場參觀畫作時,以對話方式所寫出來的。例如,在畢莎羅的作品前,因不明白作品不同於以往的畫風,誤以為眼鏡不清,還摘下用力擦拭一番,直到有人告訴他畫的是「耕地」。不料他竟叫了起來:「這是耕地嗎?一點也不像啊!這只是把顏料從調色盤裡,挖到骯髒的畫布上而已!」

這位不明就理、自以為是風景畫家,一路說出嚴苛的批評,最後在出口處,他盯著守衛的臉孔仔細打量,說:「啊!這幅『肖像畫』的眼睛、嘴巴、鼻子都清清楚楚的,這可不是『印象派』罷!」如此令人為之氣結的話,全被記錄下來,但拜其所賜,「印象派」這名稱卻被定下來了。因此這篇原本來者不善的評論,竟成了歷史性的文章了。

在內容表現上,注重自然、人、生活的感覺和印象;在技巧表現上則吸取了當時科學的光學理論,認為色彩是在光的照射下而產生的,並非一成不變。例如:過去一般認為草是綠色的,但是如果眺望遠方的原野,草卻不是綠色的,而是青色的;又如在晚霞夕照下看草,就成為紅色或灰色。所以印象派最擅長掌握光的變化而產生戶外色彩瞬間的景象。

top

雷諾瓦

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ior 1841-1919),法國印象派畫家,生於里摩日市(Limoges)。出身裁縫家庭,七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十三歲當瓷畫學徒,二十一歲入藝術學院習畫,結識了一些年輕畫家,共同創作一種新的風格,他們經常到戶外寫生,但是他們並不是把所見的景物精確的複製下來,他們要創造一個「印象」,好像畫中的景物一瞬間即將消逝。三十三歲(西元一八七四年)參加第一屆印象派畫展。

雷諾瓦對繪畫的看法獨樹一格。他曾對一位朋友說:「畫是用來裝飾牆壁的。因此色調應該盡量豐富多彩。對我來說已無畫作必須可愛、歡樂並且美麗。生活中醜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我們不該再雪上加霜。我喜歡那種能讓我漫步其中去撫摸小貓的動作。」

西元一八八九年,雷諾瓦四十八歲時,不幸罹患風濕關節炎,使他的肉體在晚年遭到極大的折磨。他的手、腳、膝蓋都動過手術,很多年都必須藉助柺杖行走;西元一九一○年終於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一九一二年更是完全癱瘓,無法再站起來。

縱然身上處處是破碎的關節,垂垂老矣的雷諾瓦仍然幽默、樂觀,更重要的是他依舊不失創作的熱情,一生相信「如果不能使我快樂,就不能使我動筆」。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老人,因為還可以坐在輪椅上畫畫。他有一套專屬的大畫架,裝置在滾筒上,可以自由拉上拉下,以方便他工作;筆則用一根木棒綁在已經支離破碎的手上,雷諾瓦戲稱它是「可以穿上的大拇指」。

就在西元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三日,雷諾瓦因感染兩週的肺炎而病逝,享年七十八歲。彌留之際,他仍喃喃自語:「我才剛開始有成功的希望。」曾有人對他的作品如是評論:「其繪畫作品有如小鳥般婉轉清鳴般,令人喜悅舒爽。」綜觀雷諾瓦的繪畫生涯,不難看出他永遠關注於人間的形象:玫瑰雙頰的少女,表情天真爛漫的孩童,珍珠色輝映而官能十足的裸女,都是雷諾瓦展現鮮活生命力的特色;尤其《浴女圖》(Grandes Baigneuses 一九一八年)是他繪畫的最高藝術成就,也是他生命最美麗的句點。

 

top


│回第三冊目錄下一課上一課
第一冊第二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