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
│回國文園地首頁│第一冊第二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回第三冊目錄│

下一課上一課

第三冊第五課 古體詩選

編寫:郭金蕊老師


古體詩選(抒情詩)
(一)歸園田居•陶淵明 (二)慈烏夜啼•白居易
古體詩的來龍去脈 白話詩人白居易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不同 白居易筆下「其心不如禽」的吳起
歸園田居《結構分析》 曾參──「大孝子」兼「宗聖」
歸園田居《綜合研析》 慈烏夜啼《結構分析》
陶淵明及作品 慈烏夜啼《綜合研析》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01
古體詩的來龍去脈

現今我們提到古詩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古詩就是指古代的詩,凡是古時候的詩歌到今天已經無法確定年代、作者姓名的,就把它們通稱為古詩。這些詩通常年代較早,譬如「古詩十九首」等。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詩指的是古體詩,有別於唐代盛行的近體詩,這是唐代以後才有的說法,也是一般人採用的說法。

在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就是詩經。詩經中的詩歌年代久遠,有早自商朝末年的作品,但其中仍以周詩占絕大多數。詩經是四言詩,雖然十分優美樸實,卻稍嫌短促,不能完全表達韻律的抑揚頓挫,因此稍後就有五言詩的產生。五言詩一出,便造成了風氣,雖然並沒有硬性規定五言,可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古詩如「古詩十九首」、「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多為五言詩。可靠的最早五言詩,是漢書上所記載的成帝(西元前三十二年)時的童謠和班固的詠史詩。這些五言古詩,詞句都很質樸幼稚,可見是草創時代的作品。在那個時代,五言詩似乎只在民間流傳,或為民歌,或為童謠,還沒有受到文人的重視。

在漢成帝時代前後,中國和西域的溝通,正是絡繹頻繁的時期,西域的音樂詩歌,也隨著天馬、苜蓿而傳到中國,古詩就在這種影響下繁盛,許多我們現在所謂的古詩、古辭,就是那時代民間產生的詩歌,然後再經由文人學士的潤飾而流傳於世的。其中有些採用於樂府的,就稱為古樂府。樂府是漢朝官署的名稱,掌管採集民間詩歌再配上音樂以彈唱等事情。這些保存下來的古詩,和後代的詩詞一比,顯得質樸而純真,氣魄渾厚,風韻天成,一點也不矯揉做作。其中又以抒情詩如敘事詩最為普偏,也最為後人所欣賞。例如古詩十九首中,光是情詩就占了十首,有戀歌,有思鄉曲,也有懷念故人的詩;不管所用的是自己的口氣,或是出於別人的敘述,大都情意懇摯,措詞真率。

漢朝以下,到了魏晉南北朝,五言詩的發展到了顛峰,大詩人輩出。如曹操父子、竹林七賢、陸機、潘岳、左思、陶潛、謝靈運、鮑照、謝朓等,都是極有名的大詩人。他們所作的五言詩,歷經六百多年的演變,到唐朝才有新體詩律詩絕句的產生。雖然如此,唐朝許多詩人如李白、白居易等,偶爾地會仿作一些名為「古風」、「擬古」的古體詩。因為古詩的句子、字數都沒有限制,或用平韻或用仄韻,或轉韻或不轉韻也沒有一定,也不必像近體詩那樣拘束於平仄、對偶。所以唐朝人就把不是律詩、絕句的詩統稱為古體詩,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古詩。

 top

02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不同

分辨古體詩與近體的不同,有下列三點:

一、近體詩必為五、七言及四、八句;古體詩則字數不拘,但必為偶數句。
二、近體詩是一韻到底;古體詩則可以轉韻。
三、近體詩(律詩)講求對仗;古體詩則不講究對仗。

 top

03
 歸園田居《結構分析》

 top

 

04
 歸園田居《綜合研析》

這首歸園田居,就是作者辭官歸隱後,躬耕田畝的真實寫照,沒有真正為衣食而荷鋤種豆的詩人,絕對寫不出這樣言簡意賅、真摯動人的詩來!這和一般田園詩人筆下所表現的風貌不同:一般都純是客觀的賞愛而已。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全詩八句,隔句什韻,都押平聲「微」韻,國音「ㄧ」韻,一韻到底。韻腳有「稀、歸、衣,違」四字(古音ㄟ、ㄧ同韻)。這首詩是作者最真誠的心聲,在孤寂中說給自己聽的聲音。千載而下,讀之仍然如見其人。全詩渾然天成,結構綿密,寫景言志,均能呼應如響;從平淡中越咀嚼越見滋味,越探究越見工夫。我們學習他的灑脫精神,配合上積極的做事態度,相信你一定是個前途光明的人。

 top

05
陶淵明及作品

陶淵明的主要作品,共有詩一百二十六首,散文七篇,辭賦三篇,而我所要探討的是專就陶淵明的詩。而在陶詩裡又可以分為:詠懷、贈答、田園、飲酒、說理等六類。由於此範圍太廣泛,因此我選了田園作為討論的重點。

以下是田園詩的介紹:

由「擊壤歌」(時代不明)到陶明這段時期,田園詩並不多,東漢雜歌謠辭,詠思征夫之婦者,雖涉農事,但主題卻不在農事。就是「擊壤歌」之類的作品,也只說到耕種的方式,並沒有精緻的詩篇出現。可能是由於田園生活,農村瑣事,不但平淡自然,甚至近乎俚俗,一般文人從不曾注意田園生活也可入詩,而且也和東漢以後文學日趨雕琢的傾向不符合。直到了陶淵明的出現,以他真善的本質把「田家語」提升到美的境界,和隱逸思想結合在一起,才使田園詩大放異彩。因為陶淵明的一生,大部分都消磨在農村,而且是躬耕的實踐者。他活動於西山廬山周圍,熟悉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江南農村,在栗里、上京、柴桑、彭澤等地感受田園的真淳,親身體驗「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樂趣。他有一副沖閑恬淡的心境,真摯無雕飾的感情,所以能自然親切,把自己融於那一般文人認為鄙野的生活裡面。也因為如此他才能透視田園的內在,發覺田園的美感,為田園開拓新境界。

陶淵明既親自置身於農村,一天到晚耳濡目染田園景象和農村事物,營運田園生活,則無論寫交遊,記農事,述農閑,抒感受;不管發喜樂之情,或苦悶之情,都離不開田園背景,因此,如果說他的詩多少都帶有田園風味,也不為過。田園詩在陶集中,是數量最多,也最精粹,最引人入勝的,因此淵明被稱為「田園詩人」,可說是名副其實。在淵明離鄉出仕前,本是躬耕田園,飽嚐日曬雨淋之苦,乃投耕學仕。儘管已辭離園林,卻因質性自然,與物多忤,心中不免時時眷戀園田,終於毅然決然,賦歸去來,重享田園之樂。淵明有實際生活體驗,而家世又是詩書傳家,故能「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非僅嗜好讀書,更長吟哦,有所創作,其詩不但歌詠自然,素描田園觀景,且能將耕耘之樂,農事艱辛,一一披露字裡行間。淵明歌詠農村田園,讚頌自然生命,抒寫丘壑煙霞之真情妙趣,盡吐己深感懷之田園詩,共有十三首,其中傳頌不絕者,如〈歸園田居〉、〈勸農〉、〈西田穫旱稻〉等,皆為上乘佳作。

再如「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從他個性不合世俗談起,說明辭官返鄉的原因。自「開荒」以下寫出農事,「方宅」以下寫出農家景色,純樸生動,最後以脫離是非多而不自由的地方以後,所獲解放感結束。他是整個人融合於田園中,為自己得遂宿願,勤務農事而喜。寫出來,不待安排,從胸中自然流出,卻非後人詠田園之句,所能企及。

由以上列舉的這些寫景詩當中,我們可以發現陶淵明的寫景善注情入景,又善由情畫像,而且兩者配合的天衣無縫,自然而不著痕跡,不但如此,他還擅長借敘事展開景色的轉移,使景色富立體感和流動感,把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組合起來,讓景色表演敘事的作用。所以你說他寫景,他卻抒情,說他抒情,他卻敘事,說他敘事,他卻繪景,言語雖平淡,卻在寫景、敘事、抒情的自然配合下,顯得活潑生動,韻味殊佳,非專是講求寫景技巧者所可企及,這是淵明田園詩的特佳處。

寫田園景色的詩

很多人把陶淵明寫田園景色的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放在一起討論,認為陶淵明的田園景觀就是謝靈運的山水風采。我卻不以為然。(就因為如此所以才把山水詩和田園詩分開討論)。因為田園生活和農事描寫與謝靈運的山水詩是截然兩事。再者陶淵明所寫的景,富農村色彩,而山水詩所寫的景,則是不帶有點滴人間煙火的,田園詩中的景是富有人情味的,而山水詩是純粹自然色彩的。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寫景的部份也不少,(嚴格來說,要分的一乾二淨幾乎是不可能,因此只能就詩中,描寫的傾向分別),前面所舉「歸園田居」其一,如把他放在這一類型中也未嘗不可。甚至上面所舉寫田園生活和農事的詩中,也有不少可以擺在這裡的。不過,分類只是為了探究的更深刻些,所以下面只有在上舉的詩篇中,找出偏向寫景的篇章,加以說明。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秧。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批草共往來。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霎至,零落同草莽。

這是一幅農家生活的連環圖,景由野外,轉一到窮巷,一片嫻靜。然後由小巷到作者的家,荊扉閉著,房間裡有位淡泊名利的人,這個人,當然就是作者自己。到這裡,描寫的鏡頭都是靜境的移動。「時復」以下,乃一變而為動景的拍攝,批草來往墟曲中,見面問候桑麻生長的情形。在動景中有聲音,有情感的表現。「桑麻」以下兩句是景色在時間中的移動。最後兩句,寫出一位耕作者關心農事的神情,整首詩寫的是田園中的情景,生活的畫面和人物感的表情。好一幅景,物,人配合的立體圖畫,是時間和空間交錯的有聲電影。

「歸園田居」其三也是: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詩寫草盛苗稀,晨作夕歸的活動景觀,正如東坡所說的:「初視若散漫,熟視有奇趣。」陶淵明善於把鏡頭游移於事物之間,並藉以融景物、事體、感慨於一爐。創造他獨特的風格。

陶淵明對於後代有莫大的影響,不論是他的思想、個性或做事的態度等,甚至於他的詩集,對後代影響都相當的顯著。經由這一番探討,終於對淵明有更深入的了解,田園詩人──陶淵明,真是當之無愧。

 

參考書目:

陶淵明評論李辰冬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陶淵明之人品及詩品陳怡良文津出版社
陶淵明集逯欽立里仁書局印行
陶淵明高海夫•金性堯地球出版社
由隱逸到宮體洪順隆文史哲出版社
陶淵明詩說宋丘龍文史哲出版社
田園詩人陶淵明郭銀田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陶詩新論高大鵬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陶淵明詩文中國名著選譯叢書錦繡文化出版社

 top


06
白話詩人白居易

據白居易與元九書自稱,他生下來六七個月,就能認識「無」字、「之」字,真可說是天才兒童。少年時他刻苦好學,不大休息,因而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十六歲左右,他獨自到京師去,曾經帶著牠的作品去拜見著作郎顧況。顧況恃才傲物,於後進文章很少推許;當時曾告訴白居易說:「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後來他讀了白居易的詩卷,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時,才感嘆地說:「有詩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可見這時候白居易的詩已經寫得不錯了。

白居易以家貧多故,二十七歲才參加鄉試。到了二十九歲時(德宗貞元十六年,西元八00年),擢進士第,又補校書郎。到這時候為止,白居易的詩歌還沒有什麼特色。

憲宗元和元年(西元八0六年),白居易與元稹同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兩人成了好朋友。白居易入第四等,授盩屋(今陝西省盩至縣)縣尉。這時候有機會經常接觸農民,了解民生疾苦,他「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於是規諷時事的詩作漸多,有樂府及詩百餘篇,流傳楚中。憲宗非常高興,於是在元和二年(西元八0七年)召拜為翰林學士。次年,除左拾遺。白居易為了報答皇帝的拔擢之恩,除了多次上疏言事之外,諷諭詩寫得更動,因此忌恨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穆宗時,國家大權都掌握在太監手裡,官吏結黨營私,互相爭權奪利,政治更加黑暗,白居易對此感到失望,於是在長慶二年(西元八二二年)自己上書請求外放。歷任杭州、蘇州刺史。任內頗關心人民生活,在杭州修築了錢塘湖堤,蓄水灌溉田地;在蘇州曾夜以繼日地處理政務。後來在文宗時,當過河南尹。這段期間的作品,多寄懷於酒,取意於琴,是閒適詩大量創作的時期。

武宗會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住在洛陽,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杜,自號香山居士;樂善好施,曾用自己的錢財開鑿了龍門石灘,減少了行船的危險。死後就葬在香山。

白居易著有白氏長慶集。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是杜甫以後又一個偉大的寫實主義詩人。他反對寫作脫離現實生活,反對詩歌只寫風花雪月,主張文學要有關人倫日用,要反映社會現實。同時他非常注意通俗化,據說他寫好了詩,常常要念給某老婦人聽,老婦人如果聽不懂,他就重新修改。因此他的詩淺顯平易,容易了解,流傳極廣,不但流傳於「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而且像日本、新羅等鄰國的人民,都十分喜愛他的詩。這種情形可以說明當時他的詩是如何受到歡迎。

 top

07
 白居易筆下「其心不如禽」的吳起

吳起為什麼成為白居易筆下「禽獸不如的不孝子」?且讓我們看看史記吳起列傳的片段:

吳起,是衛國人,喜好用兵之術。曾受業於曾申(曾子的兒子)的門下,並侍奉過魯國的國君。當他在魯國的時候,齊國侵魯,魯君聞吳起善用兵,本想用他為將,但以吳妻為齊人,顧慮他會為此與齊人串通,故躊躇不決,未敢立加任用。後來吳起既知,為了不錯過此立功揚名的機會,便狠心殺掉妻子,以表明自己與齊之間已無牽連,終獲魯君的信任,由他率兵伐齊,大破齊兵而還。

魯人有厭惡吳起者,便中傷他說:「吳起是個猜忌殘忍的人。年少時。為求功名,四處遊歷,結果把家中所有財產耗盡。鄉里中有取笑他的,他竟一連殺了三十幾人,然後向東奔逃。就在離開衛城跟母親訣別時,他咬著自己的手臂,對著老母發誓說:『我若不能當上公卿將相,絕不再踏回衛國一步。』從此告別衛國,投入魯國留申門下。不久,吳母病逝,他果真信守誓言,始終未回家奔喪。重視孝道的曾申,無法容忍他的作為,先是鄙視他,終而跟他斷絕來往。吳起在魯改習兵法,投效魯君。為了達到自己帶兵作戰的目的,竟不惜殺妻,像這種殘忍寡情的作為,還能算人嗎?再說他打敗齊國,也不見得對魯國有利,蓋魯為小國,卻當百勝大國之威名,必遭列強所忌而帶來禍患。魯、衛本是同出一系的兄弟之邦,若魯君重用衛國的殺人犯,無異不給衛國面子,重用殺人武夫,簡直在拋棄一個友好的衛國,這實在太不值得了。」魯君聽了這般流言,內心開始動搖,終於辭退吳起。

吳起在歷史上背了不孝、無情的罪名,但在他擔任將帥期間,他的衣食,卻全跟士卒中最下級的一樣。晚上睡覺,不加鋪蓋,行軍的時候,不坐車馬,糧食自己背,器械自己扛,是一位能和士卒分勞擔苦的好將領。

 top

08
 曾參──「大孝子」兼「宗聖」

曾參(西元前五0五∼四三六年),字子輿,春秋時代魯國南武城人。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是孔子的學生;曾子的父親曾點,也是孔子的學生。

在孔子的學生裡,曾子並不算是出類拔萃的弟子,他的秉賦比較遲鈍,孔子就曾經批評他「參也魯」。根據史記的記載,曾子是一位通達孝道的人,所以孔子傳授他學業。

少年時期,曾子家境小康,每日三餐,他都親自替父母準備膳食。他認為親手料理,是對父母的一番關懷,不僅可以弄得乾淨,還可以藉此觀察父母喜歡吃什麼菜,好作為下次選擇的參考。曾子的父親很愛吃羊棗,以要有機會,而經濟條件又許可的話,曾子一定會買來孝敬父親。父親過世以後,曾子終身不再吃羊棗,為的是怕睹物思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一生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讓它受到任何傷害,因為,身體是父母所給予的,傷害自己就等於傷害了父母。讓父母傷心的孩子,怎麼能算得上孝呢?

自古以來就被尊奉為倫理道德根本的孝經,根據考證,應該是戰國時代,曾子學派的弟子所作。書中記載孔子和曾子師徒間的對話,也有不少有關曾子言行的記錄。全書闡述的「孝」是一種小自家族,大至天下一切社會秩序的原理;是天地自然的根本原理。

曾子發揮以簡馭繁的治學精神,對於博大精深的孔子思想,僅用「忠」、「恕」二字就予以適切的貫串,並將所學傳授給孔子的孫子孔伋(述聖子思)。曾子是孔門弟子裡,與儒學發展關係最密切的人之一,因此後世尊奉他為「宗聖」。

 top

09
 慈烏夜啼《結構分析》

 top

 

10
 慈烏夜啼《綜合研析》

本詩是一首諷喻類的詠物詩。寫詠物詩,假使僅止於詠物,而別無寄託,無言外之意,那就容易失之於浮淺,而沒有深刻的內涵。慈烏夜啼雖名為詠鳥,其主旨卻在闡揚孝道。雖然詩中也寫鳥的聲音、形狀,但那都是為了強調孝道這個中心思想來描摹的。

本詩是白居易居母喪而守制在家時的作品,全詩透過慈烏的夜啼,表達他「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心情。詩中特別強調「夜啼」,大概是因為:一則慈烏是孝鳥,使失母的白居易聽了,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同樣遭遇,以為烏鴉因夜半思母,輾轉難寐,才發出啼聲;二則夜半萬籟俱寂,慈烏啞啞啼聲,叫人聽了,會覺得格外清楚,格外淒切──這同時也烘托了作者白居易當時的心境。

「孝」是中國的美德,自古被奉為立國做人的基礎。但晚近這種美德日漸式微。烏鴉尚有反哺之恩,羔羊且知跪乳之義,人而不孝,真連禽獸不如。但願同學能立志做一個復興中華文化的尖兵,那麼請從「孝」字開始吧!

本詩押平聲「侵」韻,國音「ㄣ」韻,一韻到底。共十八句,韻腳有「音、林、襟、心、深、任、臨、禽、參」等九字,音節優美,朗誦極為清暢。

 top

11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註:

  1. 翩翩──ㄆㄧㄢ,輕快地飛翔。

  2. ──ㄔㄨㄢˊ,承架屋瓦的圓木。

  3. 孜孜──同「吱吱」。

  4. 黃口──指雛鳥。

  5. ──損毀。

  6. ──還。

  7. 啁啾──鳥類繁細的叫聲。

1.

下列對本詩體裁的說明,那項不正確? (A)古體詩 (B)詠物詩 (C)諷諭詩 (D)中間有轉韻。

2.

本詩與慈烏夜啼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A)一是教忠,一是教孝 (B)一是近體詩,一是古體詩 (C)一是詠物詩,一是敘事詩 (D)一是反面表達,一是正面表達。

3.

下列那一句是擬人法的句法? (A)銜泥兩椽間 (B)黃口無飽期 (C)一一刷毛衣 (D)舉翅不回顧。

4.

下列對第二段敘述,何者為正確? (A)各「爾」字都是助詞,無義 (B)這一段全是斥責的語氣 (C)「思爾為雛日」是說想要重回到以前雛燕的生活 (D)「背」有離棄的意思。

5.

下列何者不是本詩所表達的意旨所在? (A)父母對子女的成長應感到欣喜 (B)父母養育子女非常辛勞 (C)子女應該反哺報恩 (D)養子方知父母恩。

答:1.(D)、2.(D)、3.(C)、4.(D)、5.(A)

 top


│回第三冊目錄下一課上一課
第一冊第二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