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第三冊目錄 |
│下一課│上一課│ |
第三冊第四課 鳥 |
編寫:邱萌萌老師 |
一、關於作者
三、關於本文〈鳥〉
四、如何賞鳥
五、類文選讀
01
一、關於作者:
梁實秋在文壇與學府之貢獻,據余光中所言,表現在五方面:
(一)為散文創作,
雅舍小品系列的散文,已出版者有十餘部,其散文主張「文章要深,要遠,就是不要長。」故作品以簡潔的文字,中國式的色彩,在情趣與理趣之間,形成抒情兼議論的風格。(二)是翻譯西洋文學,
其中尤著者為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梁先生自稱譯莎劇的原則:「是忠於原文,雖不能逐字翻譯,至少盡可能逐句翻譯,絕不刪略原文如某些時人之所為。同時還盡可能保留莎氏的標點。」(三)在文學批評上,
梁先生早期主編新月月刊,民國二十四年創辦自由評論週刊,寫了許多評論文章,所論或為文學之本質、或為新文學之趨勢,或為翻譯之技巧、或為西洋文學精神。梁先生一方面受月主同仁之影響,在論中國新詩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兩文,明顯地由浪漫文學轉而鼓新人文主義,因此與以魯迅為主的「左翼作家聯盟」形成論戰。(四)在學術研究方面,
梁先生編著的英國文學史、英國文學選,以及為遠東版主編之各種英漢、漢英辭典,嘉惠中外學人甚多。(五)在教育方面,
梁先生從事英語教學,在師範大學任內,先後設立了聲譽卓著的「英語教學中心」,與規模宏大的「國語教學中心」,直接受教與問接獲益的弟子,不可勝數。
02
二、關於雅舍及雅舍小品
本文節選自雅舍小品
作者在抗戰期間,寓居四川北碚,與友人吳景超、龔業雅夫婦合資購屋,房子在路邊山坡上,沒有門牌,郵遞不便。作者乃建議以業雅的名字名之「雅舍」,以作識別,當時應友人之邀所寫的一些小品文,即名為雅舍小品。抗戰勝利後,作者回到北平,在世紀評論上又陸續發表一些風格相近的文章,一直沿用雅舍小品的名義,「鳥」這篇文章,就在這個時期所作的。
03
三、關於本文〈鳥〉:
這篇文章是透過「我愛鳥」的意念寫出來的,全文瀰漫著一股豐滿的感情,充分顯露出作者對鳥的獨特感受:深刻的觀察、真切的賞愛,最後更在物我兩忘的交感中達到一種純醉的美感境界,豐富了鳥的意涵。
第一段只有「我愛鳥」三個字卻已點出全文的旨趣,以下各段都是緊扣著這三個字來寫的,因此,這三個字自成一段,有強調題旨的效果。
第二段寫被人囚在籠裡的鳥的可憐與苦悶,接應第一段的「我愛鳥」,同時為後文鳥在大自然裡的自在可愛,作了反襯和伏筆。
第三段追述在四川時清晨聽鳥的感受,描寫鳥聲的可愛,鳥聲的淒絕,反映出作者的感情,與第一段互相呼應。
第四段描繪鳥的形體之美,能夠給予作者一種純醉美感的喜悅,顯示了作者與鳥的感與契合,這是「我愛鳥」的高潮。
第五段回到現實來寫美的易逝,最後以「不忍看籠裡的鳥」作結,造成了全文連環呼應的特殊效果。
作者從鳥的聲音、形體來描述鳥的俊俏可愛,一開始就強調籠裡鳥的苦悶,最後又以不忍看籠裡的鳥作結,這顯示出:作者是以有情的眼光來看鳥,以愛物的心靈來寫鳥的。這有情的眼光,愛物的心靈,加上豐富的想像力和貼切的比喻,使作者寫下的鳥,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讀者的面前。
作者在本文中描寫鳥的聲音和形態,是它最精采的所在。
首先,作者以「清脆」、「嘹亮」來形容清晨的鳥囀,又在「吱吱喳喳」、「呱呱噪啼」的對比下,這鳥囀就如忽從世外傳來的清音妙韻,給人一種新可喜的感覺。這種感覺呼應:「不知有多少個春天的早晨,這樣的鳥聲把我從夢境喚起」。
「有的一聲長叫,也包括六七個音階,有的只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
「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百鳥齊鳴的景象。同時更喚起一種喜悅和樂的氣氛。
「一直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一聲,竟是淒絕的哀樂。」以「杜鵑哀啼」襯托出客夜的酸楚。
「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俊俏」二字,簡直是把鳥當成人來看待的。
「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乾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地穠纖合度。」用來說明鳥的俊俏,鳥的體態之美,喜愛之情表露無遺。
「腳上像是有彈簧」,形容鳥輕靈的跳盪。令人拍案叫絕。
「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寫鳥「瞵視昂藏」的神情,鳥的精神至此完全活現出來。
「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喜悅是來自於對鳥之美的感受而產生的快感。人鳥溶為一體,達到物我如一的境界。
對照了本文描寫鳥聲和鳥的形態,我們再看作者在用字修辭上的技巧,也有足以取法之處。一是應用豐富的聯想力,以日常生活裡常見的東西來作比喻,例如描寫鳥跳盪的輕靈,說「腳上像是有彈簧」就是最好的例子,彈簧的彈性是人人熟知的,所以能夠立即給人具體的感受。又如以「六七個音階」來形容鳥的一聲長叫,以「像虹似地一下就消逝了」來形容鳥的飛走,都有相同的效果。另一種是根據真感覺,通過想像力,用最貼切的字眼來表達,而且往往是從古文裡去尋摘字句,加以新的組合,例如「羽翮不整」就比一般常用的「羽毛」二字更有真實感,同樣的「飲啄」二字也比「飲食」準確,雖然白裡很少說「飲啄」,但鳥食的時候,的確是以「啄」的方式進行的。其他如「瞵視昂藏」、「市聲鼎沸」、「徘徊」等等,都有神傳意到之妙。這種在白話文中夾用古文字句的修辭法,作者用得恰到好處,自然貼切,不但沒有絲毫勉強,反而豐富美化了白話文的辭彙,這是作者善於駕馭文字和把握「語感」的地方。
全文具辭采豐富、情意深厚的特色之外,更值得深入學習的是它的人文思考,我們不妨想想:自由與生機的可貴,進而懂得珍惜自由、愛護生命,同時更能體會物我合一的妙趣而樂於親近自然。
本文是一篇籍記敘文以抒情的散文,愛物之情溢於言表,希望同學們除了研習本文的寫作技巧之外,還能養成一顆關懷萬物的愛心:多用有情的眼光來看世界,多用愛物的心靈來對待萬物。
04
四、如何賞鳥:
看到鳥兒時,先站著別動,等鳥兒不再驚慌,才慢慢地將望遠鏡放在眼前,調整好焦距,仔細觀察。
仔細觀察鳥兒的特徵:包括羽毛的顏色,嘴的形狀、顏色,身體的大,走路的樣子,覓食的方式、鳴叫的聲音,看到的地點……仔細觀察鳥兒的特徵:包括羽毛的顏色,嘴的形狀、顏色,身體的大小,走路的樣子,覓食的方式、鳴叫的聲音,看到的地點……
把觀察結果立刻紀錄下來,最好有文字也有圖畫。
查閱鳥類圖鑑,看看是否能確認鳥名。
你知道台南三寶是指哪三種嗎?
答:黑面琵鷺、高蹺(行鳥)、反嘴(行鳥)。
你知道白鷺鷥家族共有哪些鳥嗎?請一一列出牠們的名字。
答: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牛背鷺(黃頭鷺)、唐白鷺。
梁實秋描述鳥的動作各有不同,試加分辦說明。
用「腳上像是有彈簧」來形容鳥跳盪的輕靈。
用「看牠高踞枝頭,臨風顧盼」來描寫對鳥飛來眼前的喜悅之情。
用「不知是什麼東西驚動牠了,牠倏地振翅飛去,牠不回顧,牠不排徊,牠像虹似地一下就消逝了。」來描寫對鳥飛去的悵惘之情。
用佇立在稻田裡的一隻白鷺,和襯著「黛青的山色和釉綠的梯田」的「一行白鷺」,來描述鳥的優美。
用在天空盤旋的鳶鷹,來描述鳥的壯美。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隻黃鸝嚶嚶和鳴只願在翠柳中長相廝守,
一行白鷺上青天。
一行白鷺直往青天飛去。
窗含西嶺千秋雪,
窗外岷山山頭堆著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門前停泊著萬里外東吳開來的船隻。
05
五、類文選讀
每個人天生是自然觀察家
徐仁修
人類的祖先有百萬年以上的時間,是在荒野中度過,他們憑著本能、聰明、勇敢而在大自然嚴苛的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後來更由於科技的發展,使人類獨霸地球,過著自認為豐足、舒適、方便的生活,但是人類卻沒有得到更多的幸褔與快樂,反而為了得到物質上的享受,耗費大部份的時間、餘力,甚至沒有能力與大自然相處,而原本就在身邊,唾手可得,來自大自然的愉悅逐漸變成遙不可及,甚至變成一種奢侈的享受。
大部份的人到了大自然裡,都變得陌生,手足無措,但在我們心頭深處卻又有一些回歸自然的喜悅,一種熟悉的感覺,那正是人類祖先長久生存在大自然裡,深留潛藏在我們基因中的本能。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心靈深處是十分親近大自然的,只要稍加啟發,我們立刻就可以與大自然相處得和諧又愉快,而這啟發的祕密就是自然觀察。
自然觀察並不是一件什麼難事,只要你投入,就像巴西雨林中一位十一歲的印第安小男孩,他對大自然的知識遠超過一位美國自然生物的碩士。所以,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然觀察家,只要你有時間並且虛心地接近大自然。
但,總有許多人會問,我們該從那裡著手呢?住在都市裡的人又怎麼辦呢?
其實你只要從身邊最容易的地方著手,例如,可以觀察一棵樹,看看這棵樹的四季變化,什麼時候芽苞張大,何時吐芽展葉、顏色的變換,何時開花、結果,果實何時成熟,葉片在那一個季節變色、脫落……。
你也可以觀察有哪動物依著這樹而生存。例如,蛾的幼蟲、蝴蠂的幼蟲、甲蟲。當果實成熟時,有多少鳥雀,甚至鼠輩來擷取……。
或者,你也可以只觀察一片草地,去認識草地上的各種野草,看它們之間的消長,以及與各種野生動物、昆蟲或鳥類的關係……。
你也可以只觀察一種動物,例如一種蝴蠂的生態──牠的生、老、病、死…。
請把觀察到的現象與思考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我們的未來。
|
選自徐仁修荒野有情大地地理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參考資料:
1國中國文教師手冊(三)
2國中選修國文教師手冊(三)
3千家詩 三民書局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