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第三冊目錄│ |
│下一課│上一課│ |
第三冊第三課 田園之秋選 |
編寫:楊錦盆老師 |
二、關於《田園之秋》
補充教材
一、西北雨
二、日記的寫法
(一)日記的功用
(二)日記的材料
(三)日記要訣三、方言(母語)學習教室
(一)課本的用語
(二)關於「天氣」的台灣諺語
(三)關於「天氣」的台灣歇後語四、範文選讀
一、現代陶淵明──陳冠學
陳冠學,屏東新埤鄉人,民國二十三年生。台灣師大國文系畢業,初起擔任教職,輾轉於初中、國中、高中、專科學校達十一所之多。民國七十年辭去教職,避居高雄澄清湖畔,民國七十一年搬回大武山下的萬隆村老家幽居至今。
陳冠學是今日台灣最有資格被尊稱為「現代陶淵明」的人,因為他是一位道道地地的隱士,而且成了徹底徹尾的農夫,所以一般人很難得能夠認識他。至於他為何歸隱?書中並未交代,但是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是他經過長期的深思熟慮之後,所做的結果。他說:「我出去,是一種生命裡的渴望,想拿腳底去親親田園的膚表,……恢復自然原始的生命;是田園呼喚我,也是我自發的回向自然。」回到了老田園,不管世界如何改變,他堅持過著神農氏的生活模式:以人力、牛力去營生,住在一棟瓦厝,耕耘著兩甲旱田,輪作旱稻、番薯、土豆、玉米等,屋邊總有瓜、豆、菜、蔬;粗食淡飯,自給自足。
或許本身研究莊子思想的關係,自然而然受其影響,所以落實在自然的生活中,是陳冠學一生的職志。因此他是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歷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又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哲學農夫。
陳冠學三十歲之前曾試寫散文,後皆輟筆毀棄,四十七歲又恢復創作。他的散文有《田園之秋》、《父女對話》等書,筆鋒常帶熱愛這塊土地的一股熱情。歸隱之後,也專注於台灣拓荒歷史和台語的研究,著有《老台灣》、《台語之古老與古典》等;《老台灣》是將他本具的台灣歷史文化,融入生命熱情和智慧的心血,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研究先民活動的重要史料。
二、關於《田園之秋》
陳冠學的《田園之秋》是一部三冊的散文集套書,以日記方式寫成,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起自九月一日,終於十一月三十日。這套書是民國七十二年至七十四年每年一冊出齊的,可以說是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出齊了三個月的日記。是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透過農村四周景物的描寫,充分反映台灣本土所縕藏豐富的美,是作者對樸實生活的緬懷,和對昔日農村自然之美的謳歌。同時也是一本台灣少見的博物志,因為作者是一位「每事問」的農夫,他將所見所聞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氣象景觀、農村的生活習性等面貌呈現出來。
田園之秋是一本日記,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起自九月一日,終於十一月三十日。是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全書充滿了他對單純田園生活的熱愛,以細膩的觀察、凝鍊的文字,寫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作者對台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本文是初秋篇的九月七日,描述一場西北雨的開始到結束,從起雲、打雷、閃電、降雨到放晴的經過,正如一場大自然的戲劇饗宴──高潮起伏、結局圓滿。文中又以人的渺小,來托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大自然的傑作。最後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末樂章的牧羊人之歌來呈現雨過天晴的安詳、平和。
三、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中最恬淡舒適的一首。維也納市郊的小河邊小徑,是貝多芬最喜歡的散步地點。河堤的樹上,小鳥不停地在鳴唱。當然,貝多芬喜歡散步路徑並不止這兒,還有維也納的森林、葡萄園、多瑙河邊等,他常常隨興所之而信步ㄔ于。
貝多芬曾親自解釋說:「這首《田園交響曲》,並非繪畫性的描寫,而是描寫人們在田野之中喜悅氣氛,心中引發的若干情感。」又說:「只要一走入田園,我跟我不幸的耳朵便豁然開朗,在那裡樹木跟我講話,森林讓我喜悅。這一切應該都可以表現出來。」因此,貝多芬用交響曲的形式,來描寫走入田園的一種愉悅心情。
此曲各樂章均有標題如下:
第一樂章 來到田園時的清爽快活的心情;
第二樂章 小河邊;
第三樂章 農夫的歡聚;
第四樂章 雷雨、風暴;
第五樂章 牧人之歌、雷雨風暴後的感謝與歡愉。(內容參考自《國文動動腦》第三冊、《名曲的故事》/志文出版社)
補充教材
一、西北雨
所謂「西北雨」,就是指台灣北部地區夏季午後,因對流層大氣受到太陽輻射,而發生熱力對流作用,所產生之熱雷雨,也叫做氣團性雷雨。
「西北雨」一詞的由來如何呢?具新編台語溯源第二八四至二八六頁之記載說:有補傘老人指稱西北雨為「獅豹雨」的訛音,因為這種雨來勢凶猛,有如獅豹奔騰;另有老農認為是「三八雨」的變音,因為這種雨來臨時,好似一個「三八」婦女,幾近瘋狂,蠻不講理。前述兩種說法皆為民間傳說,缺乏古籍文獻記載之佐證。還有一種民間之說法,「西北雨」都在午後太陽「西」斜時發生,這是「西」字的出處,而「北」字代表水(北方壬癸水),並無方位的意思。「西北雨」就是指太陽西斜後所下的雨水。這個說法同樣缺乏古籍文獻記載之佐證。
其實,「西北雨」一詞,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經有史書和方志記載,清聖祖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高拱乾就在台灣府志卷七風土志「風信」條中說:「五、六、七月(指農曆)間,風雨俱至,即俗所謂西北雨,風時雨也。」(後來亦見於福建通志)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王必昌在修台灣縣志卷二山水篇時,也說:「凡疾風峽雨,驟至而驟止,俗呼為西北雨,亦曰風時雨。」(嘉慶十二年,謝金鑾修台灣縣志卷一地志篇;道光十五年,李元春撰台灣志略時,亦皆引用該文)按前文所說的「西北雨」,由文義看來,可以指受颱風影響所造成的勁風驟雨,也可以指夏日午後之氣團雷雨(熱雷雨)。
清穆宗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陳培桂在淡水廳志卷十一風俗篇中對「西北雨」一詞,又有更詳的解釋,而且還敘述其特性,文曰:「五、六月間,盛暑鬱積,東南雲蒸,雷聞震厲,滂沱立至,謂之西北雨。蓋東南風一送雨,仍歸西北也。此雨不久便晴,多連發三午。」很明顯,這是指台北盆地夏日午後所出現之雷陣雨,故多連續出現三個下午。因為從東南方移向西北方,所以又叫做「西北雨」。
由本文之敘述,可見有關「西北雨」一詞之由來,民間傳說並不可靠。而正確的解釋要推清穆宗同治十年,陳培桂在淡水廳志卷十一風俗篇中所敘述的,夏日午後從台北盆地東南方(今日松山、新店、烏來一帶山區)移向西北方的氣團雷雨(熱雷雨),才叫做「西北雨」,且多連續出現三個下午,與今日氣象觀測紀錄,大致符合。
(選自劉昭明《台灣的氣象與氣候》,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日記的寫法
1、日記的功用:
幫助記憶:為免日後記憶消逝的遺憾。
檢討過去,策畫未來:人生的道路要走得更好,便要反省、規劃。
提高作文能力:因為日日寫、日日想,作文自然精進。
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這是培養責任感的好辦法。
增加練字的機會:字,是練出來的。
2、日記的材料:
特別的人、事、物、語言:因為「特別」,才與眾不同。
讀書心得:無論書、報、雜誌的心得或摘要、剪報皆可。
時事:當日或近日社會新聞、事件。
言情抒懷:少男、少女的心情總是詩。
言行反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生活或工作計畫:《中庸》:「凡事豫(預備也)則立,不豫則廢。」
3、日記要訣:
確實記載年月日、星期、天氣:日後才能查考、回想。
切勿作流水帳:凡是例行公事,不必常提,即使提了,宜深刻為之。
言之有物:要求重點,不可泛泛。
忠於自己:忠於自己,才有真情意。(日記是個人隱私,不可偷窺。)
用心選材:選擇有意義的事,才值得記上一筆。
三、方言(母語)學習教室
方言是展現語言的另一種藝術美,故在現今推廣母語教學的潮流,也因應鄉土教材的課程中,適時加入方言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如本課提到的「西北雨」、「好在」、「番薯」等詞,不妨來個隨機教育!
(一)課本的用語
疊字形容詞:
本課的「黑壓壓」,台語可唸成「烏索索」、「烏傌傌」、「烏巴巴」等;而「亮晶晶」台語可念為「金嚇嚇」、「金係係」。口語常用詞:
課文中說到「好在」,應是台語常用語「好佳在」的另一種說法,為「幸好」之意。專有名詞:
「西北雨」、「番薯」。(二)關於「天氣」的台灣諺語
西北雨無過田岸:比喻下日驟雨往往限於一隅。
六月一雷破九颱,九月一雷九颱來:比喻農曆六月打雷則不會有颱風,九月打雷則颱風不斷。
驚蟄未到雷先響,四十五日暗天門:比喻驚蟄之前打雷是多雨的預兆。
春霧曬死鬼,夏霧做大水:比喻春天霧重會有艷陽天,夏季霧濃雨水會多。
日出紅霞水淋頭哪,日落紅霞曬死老爺:比喻早霞主雨,晚霞主晴。
清明穀雨,寒死虎母:比喻清明時節下雨,天氣便會十分寒冷。
四月初八落到五月節:比喻梅雨時節,陰雨連綿。
四月初七落到五月十一:比喻陰雨不斷。
春寒雨綿綿,東寒苦大旱:比喻春雨主雨,冬寒主晴。
初一落、初二落、初三落到半月:比喻月初連下三天雨,往往半個月不得放晴。
頂看初三,下看十八:比喻農曆十二月天天預測法。
十二月春有通吃,又有通春(剩):比喻豐年之兆。
冬節月尾,寒冷在二月:比喻寒冬會延長。
冬節在月中,無雪也有霜:比喻豐年之兆。
冬節在月頭,寒冷在新年:比喻新春早寒。
好天也著準備雨米糧:比喻未雨綢繆。
九月颱風無人知:比喻農曆九月颱風難測。
濛濛仔雨,落久土也會湛:比喻積少成多。
未甲粽前,棉襖不甘放:端午節之前,天氣仍會冷,不可將冬衣提早收藏。
正月凍死龜,二月凍死牛,三月凍死播田夫:一到三月越來越冷(春寒料峭)。
(三)關於「天氣」的台灣歇後語
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活。
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
範文選讀
西北雨
陳冠學
時序進入七、八月,這近山一帶幾乎每日午後都有一場驟雨。閩南人驟雨叫西北雨,雨卻未必自西北來,這是很奇怪的名稱,一向困惑了不少方言專家。其實西北雨這一語詞是夕暴雨的訛音。西北雨,驟起驟歇,自下午二點起至四點;或向後移,自四點至六點;有一年全打暗西北,時間在上半夜。這種驟雨來得驟去得也瀟灑,從不藕斷絲連,拖泥帶水。
祖母回來把庭面的草拔得精光,老父未免不勝落寞之感。但西北雨勤勤的來,像彩畫家一筆筆的抹,綠意越抹越濃,老父也就一天天快活起來。
小女兒出生以來,這是第五個年歲,今年算是首次接觸西北雨。頭一天烏雲四合,在低空旋捲,老父想把小女兒牽入屋去,但小女兒略無畏狀,寧願在簷下看。西北雨不只烏雲翻騰可怕,雨勢大可怕,最可怕的是接二連三的霹靂,聲光齊發,雷光閃處,霹靂貫耳。
「我們進去,霹靂就起了」
「霹靂是什麼?」
正說著,一道閃光ㄣ自雲中直貫入地,霹靂即時打到。小女兒毫無驚嚇,只聳了個身。
老父把小女兒強行拉入,又是一個ㄣ霹靂。
「這就是霹靂。」
於是暴雨砂礫般隨暴風掃來。
ㄣ霹靂。
「爸爸,」
ㄣ霹靂。
小女兒摀著耳朵跟老父笑,她的問話被霹靂打掉了。
「爸爸,」
ㄣ霹靂。
「狡古獪!」
ㄣ霹靂。
暴風雨打得屋瓦上如萬馬奔騰,屋外一片白茫。
ㄣ霹靂。
一場西北雨,除去烏雲四合的序引占半小時,尾聲占二十分鐘,自第一個霹靂至最後一個霹靂一小時十分鐘,七十分鐘之間,少說也有一百六十起,平均每分鐘兩個半霹靂。見到電光,已來不及掩耳,你得一直摀著耳朵才行。摀著耳朵也沒用,屋子震撼,胸腔也震撼,心臟再胸腔裡像鐘擺,你壓不住它,它一連二,二連三打來,心臟就再裡面顫擺。連又聾又瞎的人,它也讓他感知它來了。它在摧陷廓清,它在掃蕩。頭幾個霹靂實在難受,心臟搥得確實有點兒痛,但十幾個過後,你會覺得痛快。打一個霹靂,你的生命就有一寸擴張或解放,筋骨肌肉無限的暢快調達;打十個就有一尺的擴張;連頭腦也在逐漸擴展。愛聽古典音樂的人這種經驗是常有的,當大管絃樂器悉力齊發時就感到了。人們愛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可以說這種體驗是惟一的引誘。但貝多芬命運的效果,約當這西北雨的十分之一,實在太痛快。命運的好愛者應該經驗這西北雨幾場,不然未免枉費此生。只有近山才有這西北雨。
「爸爸,為什麼……」
ㄣ霹靂。
「雷公在催大陣的雨。」
ㄣ霹靂。
「像大草原上驅趕遍野的牛羊。」
老父來不及詳細解釋,小女兒未必聽得懂。
ㄣ霹靂。
「千千萬萬隻牛羊狂奔。」
ㄣ霹靂。
「大雨像千千萬萬隻狂奔的牛羊從……」
ㄣ霹靂。
「從雲上面被雷公趕下來。」
「爸爸,」
ㄣ霹靂。糟,大廟脊梁末端翹起的龍鬚被擊中了。
ㄣ霹靂。
霹靂儘在五十公尺半徑內轟擊。
把小女兒抱了起來,在屋內找個較安穩的立腳點。最後決定站在書房門的門限上。
ㄣ霹靂。
「爸爸,」
「不要怕!」
ㄣ霹靂。
「不怕!」
ㄣ霹靂。
ㄣ霹靂。
ㄣ霹靂。
雷公在盡職作業。
暴風雨在盡力灑掃。
鄰居的瓦屋,庭外的草木,看來顯得又驚懼又歡喜,瓦面洗刷得無纖埃,草木清潤如翠玉。
當這一陣西北雨過去,小女兒將有許多話要問。
命運還一直在敲門,老父拿腳拇指在門限上打節拍。
(選自陳冠學父女對話圓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