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第二冊目錄 |
│下一課│上一課│ |
第二冊第九課 五柳先生傳 |
編寫:游秀美老師 |
一、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模仿史記傳記的形式而寫的 |
01
一、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模仿史記傳記的形式而寫的
雖然假托五柳先生之名,其實是作者的自況。蕭統陶淵明傳說:「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囑文,穎脫不群,認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宋書和晉書本傳略同)可見當時的人不但認為這是陶淵明的自況,並且相信這是對他自己非常真實的紀錄。因此,透過本文,我們可以體認到作者真摯淳樸、高節脫俗的人格。 通常大家都認為陶淵明是一個隱士,又稱他是「隱逸詩人之宗」(鍾嶸詩品卷中宋徵士陶潛詩條),很容易誤以為他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事實上陶淵明只是厭惡當時虛偽腐化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不願去同流合污:其實,他的人生理想是積極而嚴肅的。他否定了現實社會中要求富貴榮華的價值觀念,而堅持去過他認為具有真正價值的精神生活;他甘於忍受物質環境的壓力,也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這是需要有極高的道德勇氣的,一個消極頹廢的人如何能做到! 至於進一步欣賞陶淵明在超越了物質環境的窘迫之後,所達到的精神上的和諧,以及他為人的品格和寫作的風格的圓融一致,這就要看個人的領悟能力如何了。 |
02
二、陶淵明及其作品
他是晉大司馬陶侃的曾孫。陶侃在晉明帝太寧三年(三二五)都督荊湘等州的軍事,因為討叛臣蘇峻,有很大的功勞,被封為長沙郡公,雖然功蓋當世,但行為卻極其謙沖,晚年更深以滿盈自懼,上表辭職,把皇上賞賜給他的東西和一切軍械統統繳還。從此歸隱,不再過問政治。可見他的曾祖父是一位非常淡泊明志的人。 他的祖父茂、父親逸,都做過太守。祖父是一位天性純厚的讀書人,父親又是恬淡沖虛,把窮達得失看的很開的人物。外祖父孟嘉,做過征西大將軍,為人謙虛有量,溫文儒雅,做事但求順心,和陶淵明的曾祖父以至父親,正是一流人物。 陶淵明接受了父系和母系的遺傳,形成了他那達觀而任自然的性格。加以後天環境的影響,更使他把這種性格發展到最高峰。 儘管他的先人都做過大官,但因為都是淡泊名利,所以都沒有錢剩下,而且他的父親又死的很早,更使他在少年時候開始過著貧困的生活,但他並不以此為苦,卻能從讀書中去尋求樂趣。這因為他本來就是恬淡的人,自幼受過優良的儒家傳統教育,深懂得「固窮節」的緣故。 陶淵明的早年也曾豪氣干雲,有過建功樹名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他在晚年有許多回憶少年時豪情的詩,如:「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雜詩四),「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 (擬古其八)。但是他這種超逸四海的「猛志」,在當時門閥士族把持政治的腐朽環境下,是沒有可能實踐的。因此他在闖遍了「張掖至幽州」之後,仍然是「不見相知人」,不得不慨歎「吾行欲何求」(以上並見雜詩其八)和「知音茍不全,以矣何所悲」(詠貧士其一)了。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雖以軍功得晉朝的高官,但本身並非門閥士族,在當時就被譏罵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淵明時代,連這樣的家世也都沒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會的重視。當時在政治上「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晉書段灼傳)。這些大貴族官僚與貴戚,「或假財色以交柄權,或因時運以佻榮位,或以婚姻而連貴戚,或弄毀譽以合威柄,器溢志盈,態發病出,黨成交廣,道通步高。……所未及者,則低眉掃地以奉望之,居其下者,作威作福以控御之。」(抱朴子疾謬)。真是醜態百出,昏天黑地,把政治搞得黑暗腐敗到極點。同時,終東晉一代,當權的大臣們,不斷地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和殘殺,直到東晉滅亡,沒有一天安寧,就拿陶淵明生活的主要時期來說,便經歷了司馬道子、元顯的專權,王國寶的亂政,王恭、殷仲堪的起兵,桓玄的奪位,以及劉裕的代晉自立。這樣客觀的現實,對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和思想變化自然有著深刻的影響。 陶淵明一生只做過四次小官第一次是當州祭酒,第二次是當鎮軍參軍,第三次是當建威參軍,最後一次是當彭澤令。每一次當官的時間都很短。彭澤令是個小小的主官,參軍只是個幫閒的幕僚,州祭酒更是微不足道,都談不到甚麼抒展抱負。做官需要圓滑應付,需要矯揉造作;而 陶淵明卻只是個耿介任真的人,他的個性與做官簡直是背道而馳。 他由於叔父陶夔的援引,出為彭澤令。這是他當過最大的官職;可是只做了八十幾天,便憤而辭職。為什麼?因為官兒當的愈大,失去的自由也愈多。他在辭官後所作的歸去來辭的序文中把辭官的原因說得非常明白:「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違己」就是違背自己的理想、意志和良心去生活,這是人生最痛苦不過的事。挨飢受凍,固然足以使肉體感覺痛楚,但比起精神上的苦難,仍是輕微的,可以忍受的。 歸隱田園以後的陶淵明,身心都恢復自由了,真是快樂無窮。他作了歸園田居詩五首,最能代表這時期的生活和心情。其中第一首云: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已十年。(已原作三,此據李晨冬教授說改)。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前六句詩人自敘歸田的原因,以下細緻地描寫了純潔、幽美的田園風光,字裡行間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愛。所以最後說:「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是重獲自然的歡呼,官場猶如「塵網」,更若「樊龍」,他誤落進去已經十年了,心情一直都在痛苦矛盾之中,如今一旦衝了出來,心情該是多麼的快樂!第三首云: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隱居田園,親身參與耕作,從這首詩裡,我們看到一個帶著月色,從草木叢生的小徑上荷鋤歸來的田父的形象;我們也體會到作者恬淡自喜的心情。 農村中安靜的環境和美好的景色,深深吸引著詩人,他從簡樸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孟夏草木長,遶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迴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一) 草木疏扶,眾鳥有託,微風東來,好風同至,詩人從這些平凡的事物中,得到心靈的滿足,深深的覺得喜悅。詩人的田園生活是非常豐富而多趣的,這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談天賞文: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二首之一) 有樸實的農民共話桑麻: 有知趣的故人攜酒共醉: 生活自由了,心靈也回復到那無羈的自然狀態,詩人把全部精神寄託到耕田、讀書或者是遊山玩水上面,完全陶醉在偉大的自然之中了。慢慢的,他的心超脫於物之外,和大自然融成一片,而忘掉物我之分了。 結盧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離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詩二十之五) 這詩表現出「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無我」的境界。「無我」的先決條件是虛靜,也就是詩中所說的「心遠」,就是把自己的心遠離那些俗人俗事,把塵俗思想完全從腦子裡排除出來,達到一種空靈的狀態,正好讓自然填補進來。所謂「悠然」的韻味,便是如此產生的。 陶淵明在東籬下採菊的時候,菊便進駐了他的心,也就是說他的心裡面,除了菊以外,再也沒別的東西了。等到菊採得差不多了,偶然間抬起頭來,那日夕相見的南山,便悠然進了眼簾;因為來得悠然,使他不自覺的忘了那菊花,敞開新扉,讓那南山填補進來。他看見山間雲嵐飄浮;使覺得自由自在;看見飛了歸巢,卻彷彿自己也尋著了歸宿。詩人一會兒化作菊花,一會兒變成南山,一會兒卻又彷彿是雲嵐與飛鳥。每一次轉變,都成於一瞬之間,但卻來得非常自然,產生了無上美感。這種美感是不可名狀的;即使可以名狀,但是於自己的心靈已整個融入自然之中,到底還要為誰名狀呢?那時在再無此必要了。所以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己忘言。」 陶淵明還有一些描寫他的田園生活的貧困狀況。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他甚至窮至乞食,在乞食詩中他說:「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但是,詩人並沒有被貧窮打倒,他並不覺得痛苦,而是甘之如飴的。他認為只要心靈獲得自然,只要能活在自由的空氣中,那麼,一切肉體上的痛苦便都微不足道了。所以他說:「豈不實苦辛,所懼非飢寒。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詠貧士七首之五)人生的快樂,就存在於對理想的不斷追求和實踐中。理想戰勝現實,便是最快樂的事情了。 陶淵明的偉大,就在他畢生都在追求著和堅持著一個「真」字。這「真」便是任自然的「真」,愛自由的「真」,人性的「真」。他不僅是晉代的一位第一流詩人,就是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很少人能和他相比。他的詩歌所以能成就卓越,取得崇高的地位,也全在於「真」,陳繹曾說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詩譜)。他的詩差不多每一首都富有真情實感,沒有矯揉造作之辭;都是在不得不形諸筆墨才寫出來的,吐露出作者的肺腑之言。他的筆端飽含著詩人自己長期的生活經驗,作者中往往體現出詩人自己的性格,有些詩句把作者的聲音笑貌生動地躍現在紙上。這就是鐘嶸詩品所說的「每觀其文,想其人德」。其人真,其文真,作者與作品密切地契合在一起。 從前人論陶詩,往往用「平淡」、「樸素」、「自然」等話來概括其風格。這確實指出了陶詩的一個重要特色。陶淵明的詩很少用典,也不用心雕琢詞藻,但使人感到非常親切與真實。這些樸素的詩句,看起來作者似乎全不費力,但實際上卻包含的高度的匠心。作者如果沒有高妙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平易的詞句,生動地顯示事物的形象。陶淵明的詩不是沒有繩削,但繩削到自然處,只見平淡之妙,而沒有斧鑿的痕跡。這正是作者的天才和功力所在。朱子語類說:「陶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後人學他平淡,便相去遠矣。」是很正確的看法。 陶淵明詩歌的另一個特出優點是繼承了漢魏詩歌「氣象混沌,難以句摘」(嚴羽滄浪詩話)的作風,講究通篇的渾厚,不去斤斤追求一兩句名句。他的詩不是沒有好句,只是因為通篇都好,顯不出那幾句突出了。此外,簡潔和富有含蓄也是陶詩的重要優點。陶淵明的詩都是短的抒情之作,絕少冗長的描寫,更沒有空泛的議論,往往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陶淵明的作品起初並未受到重視,因為當時正是雕琢綺靡之風盛行之際,陶詩的樸素、自然的風格、自然很難為人欣賞。到了梁、陳時期,鍾嶸、蕭統才開始重視他,但還是十分有限的。鍾嶸詩品將他列為中品,蕭統文選選錄他的作品不過寥寥數篇。但是從唐朝以後,卻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喜愛、推崇。例如李白說:「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杜甫說:「焉得思如陶謝手。」白居易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晏殊說:「寧從陶令野,不作孟郊新。」陸游說:「我詩羨淵明,恨不造其微。」元好問說:「君看陶集中,飲酒與歸田。此翁豈作詩,真寫胸中天。」由此可見他予後人影響的深遠和在文學史上的崇高重要了。 【延伸閱讀】 〈愛蓮說〉末議:二、菊與陶淵明(人云亦云的「陶淵明獨愛菊」說) |
03
三、「柳」樹的象徵意義
薛順雄先生說: 1、它是被認為是天地精靈之氣所聚集,而產生的一種珍奇的樹,所謂「含精靈而寄生」、「是精靈之所鍾」。 2、它能剛柔相濟,以應中和,而保休(美)體,不隨便做任何無意義的犧牲,以尊重生命的莊嚴,以及保持生命的豐盛與價值,所謂:「應中和而屈伸」、「保休體之豐衍」。 3、它能結根建本,有原則,能堅守,絕不任意動搖根本,是值得人敬重的,所謂:「結根建本,則固於泰山」、「信永貞而可羨」。 4、它雖是被尺斷(從原樹上被切斷,而成為一尺的片段下來移植,在先天上受了很大的傷害),卻依然能夠活得更堅強,更為滋長,生命的強韌完全突破了一切生長環境的困境,所謂:「惟尺斷而能植」、「雖尺斷而逾滋」。 5、在它突破困境生長之後,它能不分彼此兼覆廣施,而普蔭眾生,造福群類,所謂:「兼覆廣施,則均於昊天」。 6、它能不受地域.的限制,而廣泛地生長。也不在乎外在環境的變動,而正常地發展,所謂:「無邦壤而不植」、「乾道之屢遷」。 7、它能不扭曲自己,而皂然地生長,所謂:「配生生於自然」。 洪順雄先生進一步說明「柳」的象徵意義。他說:「自漢至晉代一些文人所寫的『楊柳賦』中,我們可以瞭解『柳』樹在陶氏的當時,是有其如同上述的一些特殊意義的。而這個特殊意義,也正是陶氏想藉以用來『暗示』其思想、處境、個性、行為等的特色,所以他才會特別偏愛於『柳』樹,才會特意撰寫出『五柳先生傳』這樣的一篇文章,來做為『自況』,以示知於世人。」(《論陶潛「五柳」的象徵意義》,見於東海中文學報第八期) 洪先生另外也提到「柳」對陶淵明而言,也寓有其敬慕「柳下惠」的為人。其說可參考洪先生的論文。 |
04
四、《五柳先生傳》探究
【延伸閱讀】 記一堂「五柳先生傳」 |
05
五、文法修辭
1、排比法 |
|
2、引用法 |
|
3、借代法 |
|
4、設問法 |
|
5、偏義複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