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回國文園地首頁│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回第一冊目錄│

下一課上一課

第一冊第四課 國歌歌詞

編寫:黃士錄老師


一、前言 四、國歌歌詞的來源/王更生
二、作者資料補充 五、國歌作曲者的生平/王更生
三、課文分析 六、國歌

01

一、前言

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事物固然很多,但在任何公開場合均不可或缺的,無疑是國旗和國歌。

你可曾看過各種國際競賽的轉播畫面,當優勝者獲獎時,除了國旗冉冉上升之外,最讓人動容的,該是國歌的演奏。此時,全體觀眾的眼睛注視著國旗,耳朵充盈著國歌,隨著旋律而澎拜激昂,感動著在場的人士,更感動著參賽者,這是最榮耀、最光采的時刻。

國歌的功用有二:一是對他國表示本國的獨立性,二是強化一國的統一。前者表現在兩國以上的國際場合,在這種場合中,基於國際禮儀,參賽者對他國的國歌也必須起立,脫帽致敬。後者表現在國家慶典,公共團體或學校典禮、運動或藝術大會中,此時參加者齊唱國歌。

我國國歌的製定和其沿革, 隨著政權的更替,而有所變化,如袁世凱、徐世昌任大總統時,均有國個制定。一直到明國三十二年,才以國父 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十三年對黃埔軍校的訓辭,訂為國歌歌詞,江西程懋筠先生所作的曲子為國歌歌譜。一直沿用至今。

國歌曲調,含有深刻的意義,樂曲尤為雄壯優美,使人聽了,可以激勵愛國的思想,高潔的情操,和偉大卓越的志向,而且更具有團結人心,集中力量的作用,它是中華名國開國以來,樂壇不可多得的傑作。

 

02

二、作者資料補充

孫文,字載之,號逸仙,旅日時化名中山樵,世稱中山先生,廣東省香山縣(後因紀念 孫中山先生,改為中山縣)人,生於清穆宗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今已定為文化復興節)。

小時研讀儒家經典吉諸子百家。十四歲,隨母到檀香接受西方教育。二十一歲,改學西醫,起初肄夜於廣州博濟醫學校;到香港就讀於香港西醫書院,二十七歲畢業。

先生在清德宗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中法戰役後,就開始立下了推翻清廷,創立民國的志向,這時才二十歲。二十九歲,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揭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和眾政府』之目標以號召同志。四十歲,在日本擴大興中會為中華革命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清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歲次辛亥)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清廷,建立中華民國,被推為首任臨時大總統。民國元年,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三年,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八年,再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華國民黨,復被推為總理。十年,國會非常會議舉行於廣州,當選為非常大總統。

十三年冬,應北京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端之請,北上共商國事。十四年一月,因肝病發作,延至三月十二日(今已定為植樹節)逝世,年六十歲,國葬在南京紫金山。國民尊稱 國父。有國父全集行世。

 

03

三、課文分析

本文為應用文,屬告誓文體,四言六韻,共十二句四十八字,偶數句之末一個字押韻。

告誓文體最早見於尚書,其作用在向人民群眾或軍隊宣告政府之政令與作戰之決心,以凝聚意志、團體力量,消解疑惑與阻力。其寫作形式有散文、有韻文。本文則採韻語,肅穆莊重,確有作為國歌歌詞之偉大氣象。

本文文字古樸厚重,言簡而意深。首句揭出「三民主義」作為一篇主線,為下文各句用詞下字之主要根據。「吾黨所宗」指的是什麼呢?三民主義。「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的指導與憑藉是什麼?三民主義。期勉「咨爾多士」、「為民先鋒」要大家以身作則,為百姓之先鋒,為民眾之前導,並「夙夜匪懈」去犧牲奮鬥的是什麼呢?亦是三民主義。所以下句接著說「主義是從」。「矢勤矢勇」是發願立誓要辛勤努力,要勇毅奮發,這誓願是什麼呢?推及前文「為民先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所以這誓願最後還是落到三民主義上頭來。「必信必忠」是一定誠篤遵守信諾,一定盡心努力。守什麼信諾呢?又在那一件事情上盡心努力呢?這仍然都是在「為民先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這三句上著落。而最後提醒大家要「一心一德」以「貫徹始終」的又是什麼呢?這兩句就籠罩了全篇,包舉以上各句。因國父要大家同心同德、團結一致,以從始至終、不達目標、決不終止的,乃是以三民主義為宗,建設民國,並提攜世界其他國家民族,以進於世界大同之至境。這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所以期勉大家作民眾之表率,日夜奮鬥不懈,同時以此為一生之誓願,一生之信諾,決心為此而勇敢堅毅,作不屈不撓之努力。

因此就全文結構而言,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開始,接著以「以建民國,以進大同」承接,「咨爾多士,為民先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這六句是以期勉作呼應,而呼應之關鍵則落在「主義是從」這一句上。最後以「一心一德,貫徹始終」作結,則又籠罩包舉全文,無論是文章的形式或期 勉的內容,都扣搭得非常堅實緊密。

本文文章結構固然密密實實,用字遣詞亦樸實厚重,肅穆之中見其溫潤,莊嚴之中又顯得親切誠懇,仔細玩味,確實足以令人感動奮起的至文。

 

04

四、國歌歌詞的來源/王更生

國歌曲調,是民國十七年冬,從一百三十九件應徵歌曲中,再三鄭重選出的優秀作品。程懋筠先生在作曲應徵時,曾六度易稿,最後仍以不夠理想,而將底稿拋入紙簍內。後為其夫人檢出理平,偷偷郵寄南京中央黨部應徵,而意外地竟被錄取,榮獲第一。當報章刊出此一消息,及接獲中央黨部寄來獎金銀元五百元時,程先生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得獎。此一音樂家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令人欽佩。

國歌曲調,含有深刻的意意,樂曲尤其雄壯優美,使人聽了,可以激勵愛國的思想,忠勇的氣魄,高潔的情操,無畏的精神,和偉大卓越的志向。而且更具有團結人心,集中力量的作用,它是中華民國開國以來,樂壇上不可多得傑作。

 

05

五、國歌作曲者的生平/王更生

國歌作曲為程懋筠先生。程先生,江西新建人。祖先係官臣世家,著有政聲。先生幼時,天資敏悟,尤喜音律,好學深思,卓然有志。自小學畢業後,即就讀江西省立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日本東京音樂學校(即後來日本上野音樂學院)深造。先生專攻小提琴,旋發現手指稍短,而改修聲樂與作曲,別有心得,成績斐然。返國後,即任國立中央大學、杭州社會大學等校教授,教授聲樂與作曲。

民國十七年,響應中國國民黨徵求黨歌配曲,以曲調優異特出,於一百三十九件作品中,榮獲第一,因是名傳遐邇。熊式輝先生主持贛省時,聞其名,乃指示教育廳程時煌廳長(即程先生之叔父)謂:「黨歌作曲者程懋筠先生係西江藉,不在江西執教,實為最大遺憾。」因邀而其歸省,並成立音樂機構──江西省教育廳音樂教育推行委員會,程氏任主任委員,凡九年之久。其間,並出版音樂教育月刊,動員全國樂人撰稿,為我國發行最多,維持最久,內容最豐富之音樂雜誌。抗戰期間,並應蔣經國先生之邀,兼任江西省夏令營音樂總教官,主持音樂教育,功作嚴謹,成績斐然。

程先生作曲不多,但風格特殊,往往沉思終日,一言不發;一旦靈感到來,輒徹夜不眠。

 

06

六、國歌

人們覺得需要以唱歌來表達他們對國家的熱愛,於是產生了國歌。後來國歌成為各國在官式場合演奏,並且在國際集會裡代表國家的歌曲。

國歌的起源大約是在中古世紀時,歐洲各小城邦的人,國家意識逐漸抬頭,覺得自己不只是屬於一個小城邦,更是屬於一個國家的,於是便創造了國家來贊美各自的國家。

許多國家的國歌,都是在國家遭遇危機時創造的,並且最初多半只是軍歌。譬如法國國歌馬賽曲,就是法國大革命馬賽地方的軍人唱的歌。美國國歌閃亮的星條旗最初也是在美國進行獨立戰爭時唱開的。又有許多國家的國歌是由有名的音樂家所寫的,譬如德國早期的國歌德國至上,是由海頓作的曲,加拿大的國歌,是莫差爾特的大作。

英國的國歌最特殊,如果在位的是女王,國歌原來的頭兩句「天佑我主,我王萬歲」,就要改成「天佑我后,女王萬歲」。此外,希臘的國歌有一百五十八句,是世界上最長的;而日本、約旦國歌,只有四句,是世界上最短的 。 

我國有國歌,始於西洋文化輸入以後;在滿清末年時,曾有人擬過一首封建意識極濃的國歌,可是並沒有正式公布,或請人作曲,當時在外交場合上是否使用過或有其他代替品,也沒有正式的記載。但是在清光緒末年,清廷曾借用個日本調子,填了一首國歌歌詞,在許多紀念儀式上演唱。這篇歌詞充分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原詞如下﹕「一統舊江山,亞細亞文明古國四千年,最可嘆,猶太印度與波蘭亡國史,讀之心寒。」

民國元年前後,在各級學校中,曾流行一首梁啟超先生作詞,日本橫濱大同學校譜曲的愛國歌,開頭是「泱泱哉,我中華」。這首歌共有四大段,詞意是說中國地大物博,用以激發國民的愛國心。民國四年時,袁世凱政府公布過一首國歌:「中國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冑來從崑崙巔,江河浩蕩山綿綿,建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這首歌詞曲的氣魄都很大,可惜作者的姓氏現在已經考查不出來了。

民國九年教育部接受章太炎先生的建議,採用中國一首古詩歌卿雲歌為國歌,公開徵求曲譜的結果,蕭友梅先生的作曲入選,於是在民國十一年正式公布卿雲歌為國歌。「卿雲爛兮, 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首歌的詞調雖很好,可是字義太深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到民國十七年,戴傳賢先生提議採用國父 孫中山先生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在廣州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中的訓詞為中國國民黨黨歌的歌詞,經過會議一致通過後,便公開徵求曲譜,在一百三十九篇應徵的作品中,程懋筠先生的作品入選,於是在一般集會時大家便唱中國國民黨的黨歌。可是國歌代表國家,在許多國際場合都要用到,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國歌,所以民國十九年政府公開徵求國歌歌詞,可是在應徵的一千多件作品中,竟然沒有一首達到標準入選,所以民國二十五年政府便公布以「中國國民黨黨歌」暫代國歌,民國三十二年又公布黨歌為正式國歌。

我國的國歌,不但歌詞精簡,意義深長,而且曲調莊嚴和平,和世界各國國歌相比,尤其顯得突出。

〈選自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中華兒童百科全書第六冊臺灣書店〉

 


│回第一冊目錄│下一課上一課
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回「後甲國中國文園地」首頁回「後甲國中國文園地」首頁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