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109會考

▲ 回【歷屆試題】列表  ▲ 回【109會考】  ▽ 回上一頁 
22•文義推求•章句解讀/檢核論點
109會考
鳩摩羅什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每云:『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以歌嘆為貴。改,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也。』」根據這段文字,下列何者最符合鳩摩羅什對譯經的看法?
(A)可因國情不同而修改內容
(B)首要關鍵在於音律的和諧
(C)應避免以華麗辭藻干擾文意
(D)保留原文形式之美並不容易

【解析】D

【南】由「改梵為漢,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也」可知鳩摩羅什認為經典翻譯之後,由於文體形式不同,也失去了原文的美感,故選(D)。【題幹語譯】「鳩摩羅什期待他所翻譯的經典能夠不斷流傳給後世,每每說到:『天竺國的民情非常重視文教禮樂制度,他們的詩歌以能用歌曲配樂為優秀,能以歌曲詠嘆者為尊貴。現在將梵語經文翻譯成漢語後,原本美煥的辭藻都已失去了,雖然能將旨意流傳下去,但原文的宮商韻律便不能透過譯文表達出來。如同將米飯在口中咀嚼過後才給他人吃,不只是飯已失去原本的味道,更令他人作嘔。』」

【翰】從文中「甚重文制」可知天竺著重於佛經的形式之美,而「改梵為漢,失其藻蔚」可知佛經在翻譯的過程中即失去原本優美的辭采,因此鳩摩羅什以「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也」為喻,表達翻譯佛經要保留原文形式之美並不容易,故答案為(D)。
出處:慧皎《高僧傳.譯經篇中.鳩摩羅什傳》
語譯:鳩摩羅什希望自己所翻譯的佛經都能夠流傳後世,常說:「印度的習俗非常重視文章作法,它的音韻以能夠配樂是最好的,以能夠歌唱詠嘆是最可貴的。但把梵文譯成漢文時,就會失去優美的辭采,雖然能夠保留經文的大意,但已喪失原來文體的特色。這就像咀嚼米飯後再給別人吃,不但失去原有的味道,還讓人作嘔。

【康】題幹改寫自釋慧皎《高僧傳》。題幹說明鳩摩羅什認為天竺國文章重視辭藻的華美,又可配合音樂誦唱,但譯為漢文後,雖然保存了經書大意,卻失掉原有的美感,因此譯經要保留梵文的形式之美並不容易,故選(D)。
【語譯】鳩摩羅什希望所翻譯的經書可以流傳後世,經常說:「天竺國的風俗習慣很重視文章體制,文章中的字詞音韻以能搭配樂器演奏為佳,又以能歌唱詠嘆為上。將梵文譯為漢文後,就失去其文藻的華美,雖然能譯出文章意思,但文章的體裁與風格卻迥然不同。就像將飯咀嚼過後再給別人吃,不但失去原來風味,更令人作嘔。」
▲ 回【歷屆試題】列表  ▲ 回【109會考】  ▽ 回上一頁 

回「首頁」回「首頁」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