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譬喻」與「轉化」 點閱:1265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問題】
這首詩中「那婦人將山/昨夜飄落的青春/隨意地掃入流水」
所運用的修辭,可以歸納為「轉化」及「借喻」兩者皆可嗎?
轉化:飄落的青春/掃入流水
借喻:(落葉像)飄落的青春

【回答】

〈落葉〉
沿著石梯
那婦人將山
昨夜飄落的青春
隨意地掃入流水

連同詩題與詩句一起解讀,它可以是「譬喻」,但,是不是「借喻」,則有待商榷。

只就詩句本身的表現技巧,不去考量「詩題」,它也可以是「轉化」。

我們先從「譬喻」的角度解析。

我所認知的「譬喻」修辭格,完整的形式與元素是這樣的:


借喻,只呈現B,但我們可以讀出A,因為A是主旨。


作者想表達的是A,不直接說A,而用B的型態、特色、概念來表現。

用B來表現A,是因為B的型態、特色、概念,與A有「相似」之處。

例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字面上沒有A,可以從字面上讀到B,但是句子的意義內涵,則是要強調A。

A的意義與內涵,可以經由情境與脈絡,從B推導得知,因為有「相似性」。

我們依照上述關於「借喻」的認知與分析,將〈落葉〉這首詩放進來觀察。

沿著石梯
那婦人將山
昨夜飄落的青春
隨意地掃入流水

我們且不去深究「石梯」與「山」連結了什麼,單就這首詩中「那婦人將山/昨夜飄落的青春/隨意地掃入流水」來分析。

一、如果,我們認為這首詩的立意旨趣是「落葉」,
則「本體」是「落葉」,
「青春」則是用來完成譬喻的喻依。


在這狀態下,字面上出現B,但是立意旨趣則是隱在其中的A,可以視為「借喻」。

二、如果,我們認為這首詩的立意旨趣是「青春」,或「狀青春之逝」,
則「本體」是「青春」,
「落葉/葉子」則是用來完成譬喻的喻依。


這個角度的解讀,本體(青春)出現在字面上,喻依(葉子/落葉)則出現在詩題,不直接呈現在詩句中,它不符合「借喻」的形式,只能說它是譬喻。

對於「落葉」這首詩的解讀,我的選擇是「二」,也就是說,從詩題「落葉」到詩句內容,作者的立意與旨趣,都是「青春」或「狀青春之逝」,所以,從譬喻的角度看,它應該是用「葉子/落葉」來比喻「青春的情狀」:

 是:青春/像/葉子
而非:葉子/像/青春

當我們只解析詩句,而不加入詩題,單就這首詩中「那婦人將山/昨夜飄落的青春/隨意地掃入流水」來探討表現技巧,抽象的「青春」在此被賦予了具體的物性,可以「飄落」,可以「被掃入流水」,它當然是「轉化」。

最後,我想表明個人對修辭格的一些見解:

轉化,也是一種譬喻的形式,
譬喻是轉化的基礎,
轉化是譬喻的錘鍊。

例如:


2018/5/29,下午 11:32:50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