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答客問】兩個句子的解讀 點閱:1656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腳底。」這一句話的涵義是什麼呢?

這句子出現在98年第二次基測第7題的選項中,這種句子,是一種常見的「譬喻」應用。通常,句子的前半部是一個譬喻,句子的後半部也是一個譬喻。而句子的前半部又用來「強化」或「補充」句子的後半部。

「浪」與「船」的關係很通俗,「浪」是比喻要被克服的挑戰與困難,借用行船乘風破浪的概念,說出面對各種浪,都能穩住船隻繼續前進。這需要技能與勇氣,同時展現著信念與信心。

「山」也是「腳」要克服的挑戰與困難,「腳」同時是一種「借代」的應用,讓意思更明確的指向「人」。除了承接「浪」與「船」的涵義,更進一步點出「積極面對人生」的概念。這時候,「積極面對人生」的概念又可以回過去跟「浪再高也在船底」作連結,「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腳底」整個句子就是一個充滿自我肯定與期許的勵志譬喻,或是一句洋溢著雄心壯志的豪語,當然,也有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豪洨語。

又,「身無斬龍刀,也敢下東海」一句,同樣出現在98年第二次基測第7題的選項中,關於此句,我們通常會看到兩種不同方向的解釋:一是質疑人不自量力,二是強調冒險犯難的勇氣。

如果單就句子本身的句式來判讀語意,「無∼∼也敢∼∼」意謂著:不具備某些重要條件,還是大膽進行某些具有高難度或危險性的活動。

要往哪個方向解釋,就要看這句話應用的情境,這通常要有上下文的脈絡來支持,才能正確理解這句話應用時,它的語氣及語意。

在這句「身無斬龍刀,也敢下東海」中,「也敢」的語氣,就決定著解讀的方向。

語氣跟語意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判讀語意時,不能忽略語氣的條件。例如加個問號,變成「身無斬龍刀,也敢下東海?」這就很明顯是質疑人不自量力。

若是有上下文的脈絡支持,讓這句話呈現著:「就算是沒有斬龍刀,我也敢闖一闖東海」的語氣跟語意,那就是強調冒險犯難的勇氣了。

2017/11/12,上午 11:43:13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