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 題:咬不爛的肉鬆? | 點閱:785 |
張貼者:噪音 | No Email |
最近有個新聞,談到北港知名糕餅店,被網路影片謠傳「肉鬆是棉花做的」。 無論是影音或文字媒體報導,都將糕餅內餡稱為「肉鬆」。當下覺得很納悶,就我從小所習知的「肉鬆」,也就是台語的「肉酥」,雖然有「粗細」之別,但絕不至於出現加水之後「拉不斷、咬不爛」的現象。 直到昨天看了新聞畫面,這家糕餅店在鏡頭前展示內餡「肉鬆」,才恍然大悟。 以前在生活中常見的豬肉加工品,有整片的「肉乾」,條狀帶絲的「肉條」或「肉絲」,保有相當纖維、入口鬆軟卻有嚼勁的是「肉脯(huˋ)」,以及,鬆鬆散散的「肉酥」,也就是現在一般習知的「肉鬆」。 糕餅店在鏡頭前展示的內餡「肉鬆」,其實是「肉脯(huˋ)」,傳統糕餅的內餡,通常都是「肉脯(huˋ)」。 網路謠言讓知名店家很受傷,但是,這個新聞頗有「生活常識」的價值,可以藉此讓學生認識生活中「豬肉加工品」的種類與稱呼,免得精粗不分、通通稱之為「肉鬆」啦。 附帶說明一下,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收錄的「肉脯(póo)」,指的是「肉乾」,這裡讀「播」,跟前面讀「互」的「肉脯」不一樣。 ![]() |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