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脈絡意義】劉銘傳〈書感〉一詩的不同解讀 點閱:3903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最近上到國文科的共同補充教材,有一首劉銘傳〈書感〉詩,其詩如下:
自從宦海苦風波,懶向人間喚奈何。名士何妨知己少,英雄原是布衣多。
尚憐浮泛無肝膽,不會逢迎受折磨。饑有臭糧寒有帛,蓬茅歸去且高歌。

詩末附有兩個注釋:浮泛 虛浮而不切實際。 肝膽 真誠的心意。

解讀作品時,我習慣先不看注釋,也不去看翻譯,試著自己從字裡行間去推敲,看看是否能在詩文主題底下,從作品的敘事脈絡中得到「通達我心」的意思;此後,才會比對書中的注釋與翻譯。所以,就會「時有物外之趣」啦。

以下是讀這首〈書感〉詩的理解歷程:
-------------------
自從宦海苦風波,懶向人間喚奈何。
→做官的日子太多波折,讓我感到厭倦了,厭倦到不想多說什麼了。

名士何妨知己少,英雄原是布衣多。
→儘管不想多說什麼,還要是給自己正向肯定一下。

尚憐浮泛無肝膽,不會逢迎受折磨。
→既然我的「才能抱負」無法好好施展,讓我也常有「放下名聲財富地位,離開這個環境去隱居」的念頭,但是又一直鼓不起這分「果決」的勇氣。然而,身處這環境中,一直學不會逢迎拍馬屁,也不想背棄信念,就只能一直吃土當吃補啊!

饑有臭糧寒有帛,蓬茅歸去且高歌。
→這次我想通了,也下定決心要辭官歸隱了。餓的時候有「乾糧」充飢,冷的時候有衣服可以禦寒,這樣也就足夠了。辭官回去住我的簡陋房子吧!換來心境舒坦,開懷高歌吧。(「安貧樂道」)
-------------------
以上是我的解讀,跟書上的注釋翻譯有些不同。

一是「尚憐浮泛無肝膽」,看到「浮泛」的當下,我想的是《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這句話,就是放下這「行不通」的仕途,離開這個環境吧!而「無肝膽」則順著這個思路,解讀為「過去一直下不了決心」。

至於書上對「尚憐浮泛無肝膽」的解說,是:還有令人可憐的是官場上浮泛虛偽,沒有真誠相待的朋友。

若說劉銘傳寫這首抒發個人懷抱的詩,要碎嘴一下「官場浮華虛偽」,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早成為一種固型的「清流姿態」啦。然而若要說「沒有真誠相待的朋友」,我就不太相信這是劉銘傳的本意了。而且將詩中的「憐」直解成「可憐」也不妥,這裡的「尚憐」應該是「還會因為某某事情而感到憂愁」的意思。

二是「饑有臭糧寒有帛」,讀到「饑有臭糧」時,我直覺「臭糧」應該是「糗糧」,也就是「乾糧」,比喻簡陋的食物。既然要拋下俗物去隱居了,這裡的「饑有臭糧(糗糧)」,用的應該就是《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這個概念。

書上將「臭糧」翻譯為「不好的食物」,我知道有一種修辭手法叫做「誇飾」,不過,「饑有臭糧寒有帛」,餓的時候有得吃,冷的時候有的穿,不用吃太好、穿太高級,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實在沒必要要求劉銘傳吃「不好的食物」,不用吃太好,可以吃簡單的、樸素的,不等於要吃「不好的」喔。

2019/6/19,下午 01:18:43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