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課堂五四三】說「閱讀」:作品悲泣的聲音 點閱:350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這些年,因為入學考試的題型、官員與媒體的合作宣傳,營造了一個「閱讀理解」的盛世。於是,你會看到,許多人談閱讀,許多人說理解,名師分析,專家指引,燃起了學習苦惱者的新希望,讓景從雲合的信仰者讚譽交集。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的是關於「閱讀理解」的各種技巧、觀念被提煉出來,入門者更容易拾級而上;對於「閱讀素養」的界定益發清晰,讓教學者與探索者在無涯學海中有了指南之助。

壞的是語言文字被積極導向工具性與功利化,閱讀理解也好,閱讀素養也好,常常是為了「學習力」而吸引著目光,為了「學得更好(考得更好)」而匯集了討論與關注。然後你會發現,閱讀材料彷彿是擱在解剖台上的「死物」,血管、筋肉、骨骼,條分縷析地一覽無遺;而秤不出重量的靈魂、量不出焦耳的情意,測不出方圓長短的匠心,就消失在解剖刀下。

是的,閱讀也許是「理解」了,但是,也「無感」了。字裡行間的溫度,在解剖台上逸散得很迅速,每一篇成為閱讀教材或測驗素材的作品,被點選的剎那,我都聽得見他們悲泣的聲音。

2019/5/17,上午 01:28:53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