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標點疑義】「冒號」該從哪裡冒出來? | 點閱:10467 |
張貼者:噪音 | No Email |
這問題存在好幾年了,每當課程進行到國二下學期,通常會遇到「書信」這個單元,平常課堂上看到了,會提醒學生注意「課本有問題」,並且說明問題的原因。不過,上課之後,忙著忙著,也就忘記了。 反正只是個標點符號,當然不是很重要,不是嗎? 學期末選書前,三家出版社都將新版樣書送來學校,辦公室裡認真的同仁有空就會一起討論研究,作為選書投票的依據。當時因為翻出了2006年寫的「〈今夜看螢去〉課文導讀與寫作手法分析」,稍稍提到對於課本注釋有些小小的建議,引來出版社編輯大人的關愛,所以另外兩個「三家版本」的陳年舊案,就先擱著,免得被誤會有「干擾選書」的嫌疑。 「三家版本」的陳年舊案,其一是關於「五柳先生傳」一文的解讀歧異,這個已經有「舊文」可供參考,就不再多費心思了。 其二是關於「書信」的格式問題,先談三家版本「有志一同」的部分。 讓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傳統書信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問題就出現在「第一部分」的「啟事敬詞」。 這個「啟事敬詞」,是寫信的人,在開始「書信內容」之前,先來一個禮貌性的知會動作,大意是「我要開始說囉」,而「開頭應酬語」才是寫信人「開始正式說話」。所以,從體例與內涵看,「啟事敬詞」應該跟「稱謂」、「提稱語」是結合在一起的,「啟事敬詞」結束,才「開始說話」。 也就是說,用於「總起下文」的冒號,應該在「啟事敬詞/敬稟者」底下才正確。 讓我們看看三家版本的課文範例: 在傳統書信格式中,「稱謂」、「提稱語」與「啟事敬詞」屬於同一層級,是寫信人表現與收信人關係的「文字禮節」的區塊,這也是為何傳統書信格式中,「稱謂」、「提稱語」與「啟事敬詞」有著連動的辭彙用語的道理。 「稱謂」、「提稱語」與「啟事敬詞」的連動關係: 「冒號」該從哪裡冒出來呢?應該是在「啟事敬詞」之後,而不是在「啟事敬詞」之前。 現代書信雖然減省了繁文縟節,但基本精神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也會看到許多現代書信的開頭,寫成這樣「親愛的大伯:您好。謝謝大伯答應……」。 這也是誤植了冒號的位置,而根源在於誤解了書信格式的基本精神與禮儀。 「您好」要視作「開頭應酬語」也不是行不通,只是這樣的「應酬語」,一來「頗隨便」,二來會讓「您好」與「謝謝大伯答應……」的語氣變得很生疏,或者說,「您好」放在「謝謝大伯答應……」之前,語氣上也顯得很突兀。 現代書信開頭的「您好」,也應該與「稱謂」並在一個區塊,這是用來表現雙方應對關係的文字禮節所在,正確的格式應該如下: 既然國中教材出現這樣的誤解,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合理的猜想,國小的國語課本,談到書信所舉的例子,一定也會出現同樣的狀況。 說明了三家版本共同的問題之後,再來談談康軒課本裡,傳統書信範例的錯誤。 我們可以看到,範例中「謹此奉稟,恭請」另起一行,所以開頭「空兩格」。這裡有兩個錯誤: 一是傳統書信的寫法,這麼短短的信箋,不用分段(其實文言文本來也沒在分段的)。如果要套用現代語文的「分段」概念,那麼,體例就要一致,開頭應該寫成這樣: 而不是這樣: 二是「謹此奉稟,恭請」本來就應該放在「敬祈珍重 福體」之後,這是傳統書信的格式。既然要當「傳統書信範例」,當然就要按照傳統格式來寫,不應該「自行創作」啊! 這時候提出教科書的問題,應該不至於有「意圖干擾選書」的疑慮吧!有句成語叫「習非勝是」,說不定,現在冒號都已經流行從「膝下」冒出來,我這種跟不上時代的看法,反而是錯的啦! |
第 1 篇回應 | 回應者:噪音 |
補充說明: 將「敬稟者」轉譯成「我將恭敬地稟告的內容是」,其實只是從俗,順從一般解說的流俗而已。 「敬稟者」的「者」,是文言虛詞,在現代語體文中,並沒有相對應的概念與辭彙,這個「者」,只是文言語法裡,表示「句子結束」或「語氣停頓」的標記或符號。 所以,「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應視為一句,寫成這樣就更清楚了: 「母親大人膝下,敬稟:」 這也是冒號要加在「啟事敬詞/敬稟者」底下才正確的道理,因為語意跟語氣就明白呈現,「敬稟」之後,開始說話,於是「應酬語」上場,禮貌上先問候或寒暄,之後才轉入正題。 |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