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備課筆記】素養 點閱:603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在形成「素養」之前,必先有「學養」。

學養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規則的熟悉。
知識是必要的基礎,構作出認知的領域。
熟悉領域規則,才有運用與創發的能力。
本能一般運用與創發,就是素養的展現。

熟悉加法的規則,可以運用到需要加法的情境。
熟悉符號的規則,可以運用到需要符號的情境。

熟悉語言的規則,
才有語言的
承襲與共有、
思辯與改造,
以及
拓荒開創的展現。

也就是說,
要達至素養之教學,
課程設計應當掌握:

細節不可廢,反而要呼應「規則」,
進行更精緻而有目的的設計。

規則要熟練,才能生巧,
所有細節都是操作規則的材料,
從模組化到異化,
規則之應對操演與思辯化用
需同時進行。

2018/4/28,下午 11:06:43

1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某些用「文字」綴連的文學,已經「精煉/演化」到只有學院研究的價值與功能,成為象牙塔內的珍玩或消費品,這樣的「文學」,當然無法讓食取人間煙火的我們代入涉獵,藉此怡情悅性,更不能高尚我們情操或美麗我們性靈。我們離這些「東西」遠遠的,毫無興趣也毫不在意,完完全全是一種再正常、再合理不過的日常生活現象而已。

把「素養」代入上述的「文學」,道理一樣。

把「素養教學」代入上述的「文學」,道理就不一樣。

教學設計與過程,涉及到情境模擬,模擬就不會等於真實,它必然經過「有意識」的擷取或攝取,其「重現」情境必然有所著重,也必然有所遺落。放到自然學科也如是,除非你是創世神或上帝,不然你憑什麼重現完整情境的所有元素與條件?憑什麼自認為你所模擬的情境「全等於」實際的生活情境。

所以,當你聽到有人說「素養在生活情境中」,這個可以打個勾勾。如果這個敘述者所說的「素養」,其實是指「素養教學」,那就是不懂裝懂的幹話了。


2018/8/21,下午 03:31:44

2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課堂上講到,有些成詞語無法從字面上去解讀,必須有典故背景支持,才能正確認知它的涵義與用途,這也是一種基植於文化底蘊的語言現象。例如「風雨如晦」,單從字面與構詞,無法正確解讀它的涵義與用途,必須同時知道其後還有一句,以及兩句合起來,是運用什麼樣的畫面與概念,來比擬人世的何種情境,才能正確解讀。

於是乎咱寫在黑板,讓童鞋們「預測」一下:
風雨如晦,雞∼∼∼∼

男童鞋:雞犬不寧
女童鞋:雞飛狗跳

咱突然發現,同學們的回答也充滿著睿智與生活情境,這就是素養教學啦!


2018/9/24,下午 09:29:45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