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閱讀好文】越來越厚的歷史課本,是件好事嗎?──來自美國的反省 點閱:705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越來越厚的歷史課本,是件好事嗎?──來自美國的反省

文章連結:http://gushi.tw/archives/12410

【引文】
每一章結尾處還有複習頁,以《美國人》為例,書中列出840條「重要概念」,再加上310條「學習技巧」,890個「專有名詞與名稱」,466個「批評性思考」問題,每章內還設有其他的研讀計畫,這還沒算上每章結束後的兩頁複習頁上所列出的數百個詞彙與問題。

等一年念完時,沒有學生記得住那840個重要概念,更別說那890個專有名詞和無數看似事實的內容。在此情況下,學生和老師只好專心致力於一件事:為考試背誦專有名詞,然後再忘掉它們,以便空出腦細胞來記下一章的內容。

【(離題)按語】
以上敘述有點像我們手中越來越厚的「備課用書」,雖然學生的課本還是薄薄的,但是加上認真老師努力影印「備課用書」的內容,林林總總的補充與練習,加起來也是非常厚的。

這篇文章是美國學者檢討美國歷史教育,俗話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喔,這裡應該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才通洽,參考別人家的實況與問題,可以當作自己檢討改進的依據。

只不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每次要用它都會有點心理負擔,這詞是教育部國語辭典「認證」的,但是,有些很有學問的人會批評這樣用是「不正確的」,根據《詩經•小雅•鶴鳴》,原文是:「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直接使用「可以攻錯」,就變成:

可以當作磨刀石的石頭
去磨
可以當作磨刀石的石頭
(好像繞口令)

會出現這樣的批評,教育部《重修國語辭典修訂本》要負點責任,一是它收錄了這個詞條,二是它對「可以攻錯」的解釋。

教育部《重修國語辭典修訂本》「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攻,磨治。錯,磨刀石。
全句比喻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失。

此處解釋把「攻」作動詞,把「錯」當作名詞,這是《詩經》原文「可以為錯」、「可以攻玉」的用法,硬搬到「可以攻錯」來用,當然就會變成「拿可以當作磨刀石的石頭去磨可以當作磨刀石的石頭」的繞口令。

如果要讓「可以攻錯」解釋得通,「攻」、「錯」兩字都應視為動詞,都是磨治的意思。

然後我發現,每次讀書看文章,讀著讀著就離題了。

2015/8/12,下午 10:49:38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