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管窺】關於「古典詩」的教與學 點閱:637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隱藏在古典詩「形式」底下的,是「音韻」之美。小朋友藉由吟誦而熟背,再來探索詞語構成與變化,可算是先語言後文字的學習程序。

教學上將古典詩轉譯成白話,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教者解讀與導讀,二是學者練習使用語文呈現自己的理解。第二部分才是教學與學習的著重點,第一層直譯,第二層練句(探索詩意,修飾白話文句),第三層謀篇(探索意境,修正或補充白話表達方式)。

中小學選讀的五言絕句,在遣詞用字造句上,多是趨近於白話的作品,也可以視為精練的白話範本。直接提供白話翻譯給學習者,可以協助學習者快速而約略了解原詩,但是在理解古典詩「格律(包含形式與音韻)」之前,對於詩人「匠心獨運」的功力是很難理解與體會的。因為「格律」需要實作經驗搭配,這部分可以慢慢養成,先把握詩意與詩境的掌握與轉譯,是教與學的重點。

古典詩轉譯成白話,不宜視為「比廢」,它可以是引導理解的捷徑,可以是白話文遣詞用字的練習,可以是詩意詩境的印證,可以是汲古出新的再創作歷程。

古典詩的形式美只是表象,形式制約出的音韻美與意境美,以及形式制約下的創作難度,才是古典詩讓學習者依序探索學習的主要內涵。至於典故或歧義,就留給更專精的人去發揮了。

2015/11/22,下午 12:40:26

1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延伸閱讀:與L同學討論〈山居秋暝〉


2015/11/23,上午 08:29:59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