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詞或概念被廣泛提及與熱議之後,被誤用,或者過度擴張轉成信仰,原本的美意也會隨之崩解,各種惡念惡行將自動披上這條「真理」,大搖大擺的噁心或賤踏著我們。
「霸凌」便是其中一例。
在「霸凌」這一名詞或概念尚未成為至高信仰與唯一真理之前,學生之間,或者廣而及於各種人際互動,當人與人,或少數人面對多數人,乃至於一群人對上另一群人,發生了言詞爭吵,出現了敵我界線,甚至有了肢體上的傷害,我們不會在第一時間如反射動作般將「被霸凌」優先冠上某一方,而是試著探究事件的來龍去脈,會從比較長的時間向度去理解已經糾纏的是非議題。而不是像現在,一聽到某方控訴自己「被霸凌」,就可以無視一切「人之常情」,迅速登上道德或道理的優勢高度,進而集結各種愚蠢和惡念,輕鬆迴避自己「犯眾怒」的事實。
當場景回到校園與班級,從多年導師實務,許多同仁都可以輕易摘出「被霸凌」與「犯眾怒」之間微妙的差別。但是,當「防治霸凌」變成一種業績時,我們可以看見處理相關事務的人員,綁手綁腳的企圖息事寧人,當然,這樣做,息不了事也寧不了人,那些披著「被霸凌」聖袍的「犯眾怒」者,不會有機會反省自己的惡行,而是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真的「被霸凌」,而且,全世界都對不起他們。
2015年11月17日,與同事、家長談及類似個案有感,為之記。
2015/11/18,上午 07:2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