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回國文園地首頁│第一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第二冊目錄

上一課

第二冊第十四課 草坡上

編寫:李貞慧老師


一、作者

二、有關雞的成語

三、有關雞的小故事


01
一、作者

不屈的作家魂∼鍾理和

鍾理和,小說家,人稱「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公元一九一五年出生於屏東高樹,一九六0年肺疾病逝。鹽埔公學校畢業後,因體檢不合格,未能繼續升學,乃就私塾學習漢文,引發對文學的興趣,有意從小說寫作方面為自己的人生找出路。嗣後,則因為一連串傳奇般的人生際遇,使他更堅定地走上文學之路,而且也因為現實所遇見的困境與挫折,一再地對他的人生構成挑戰和試驗,讓他的一生像穿越荊棘叢生、險阻危難重重的荒野,驚險萬狀,卻鍛鍊出珍貴的人生智慧。鍾理和的文學,一方面是他在人間煉獄中受鍛鍊的真實記錄,順著他一生的腳蹤走,便能找出他的文學行程來,他的文學具有深刻動人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他的文學也是他人生智慧增長的實錄,順著他的文學軌跡走,可以看到一顆文學生命的完成史,他的文學深富生命哲理。

鍾理和出身在一個極不平凡的家庭,家裡不僅擁有大片土地,而且同時也在經商,從事海外貿易,使他從小便有寬廣的心靈視野。十九歲的時候,鍾家在美濃買下了大片山地,經營農場,他被派到農場督工時,與同姓女工相戀。「同姓結婚」遇到家庭和社會的強烈反對,這和鍾理和從文學和現代知識所獲得的體認有極大的出入,他決定向背後代表的封建意識,展開反抗和挑戰。一九四0年,「奔逃」到滿州奉天,擺脫封建社會對婚姻的桎梏。一九四一年,再舉家遷往北京,直到一九四六年,戰爭結束,被迫遷回台灣為止。小時候養尊處優的鍾理和,由於堅持同姓之婚與家裡鬧翻,孤單無援地處在天寒地凍的中國地方,又因為不肯為日人機構做事,在現實、經濟和心理意志上都面臨極大的困難和挑戰,然而無畏眼前的橫逆,鍾理和卻更堅定了走寫作之路的決心。

戰後的北京,沒有被謔稱「白薯」的台灣人生存的空間,鍾理和不得不舉家遷回台灣,一九四六年三月底返台後,雖然很快地在內埔初中找到代用教師的差事,不幸由於經歷了那一大段艱困歲月,八月就因肺疾病倒。此後,他又立刻進入一段漫長和病魔抗戰的日子。病情惡化後,辭去教職,進入松山療養院長期醫治療養,其間一度因結核菌入腸胃,差點被病魔擊倒,適抗生素發明傳入國內,始能死裡逃生。直到一九五0年十月底,在動過兩次大型胸腔整型手術之後,病情始穩定,退院回家。

出院後的將近十年間,鍾理和已經無法出外從事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絕大部分的時間只能在家養病,這期間,上天對他的意志試驗從未中斷,不僅貧病交迫,而且災難連連。先是他小時候最要好的知交,也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和鳴,在他從手術病床醒來的同一天清晨,因「基隆中學案」被槍斃。回到家時,父親留給他的田產已經因治病變賣殆盡。長子鐵民也得了脊肺結核,因無法同時籌措兩個人的醫藥費,錯過適切的醫療而駝背。一九五四年,原本健壯活潑的九歲次子,突然生病夭折。他自己則經常面臨舊疾復發的威脅。一九六0年八月病逝。

羈留北京期間,鍾理和便把寫作當志業,也是他的事業,他到底寫了多少作品已經無從查考,但具體的成果是在「馬德增書店」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夾竹桃』。即使在等待返台時候,或病發前任職教師的短短數月間,雖然還沒有機會直接加入戰後台灣新文學的重建隊伍,卻一刻也沒有停止他的寫作。他的戰後北京生活經驗,所謂『白薯的悲哀』,或者作為一個台灣人被遣返的心得『祖國歸來』……都是這段時間構思起草的作品,只是有的要等待事過境遷多年之後,才能將它補綴完成而已。

鍾理和的大部分作品,則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間完成,而這些作品又恰似他的生命之流,潺潺流出,最早的是他的同姓之戀──『笠山農場』,其實就是「奔逃」經過,以及在異地他鄉的困苦生活經驗。回到台灣之後,他記下了戰後家鄉的景象-『故鄉』四部。他的病中體驗,病院見聞,都是身歷其境、親身承當者才有的生命心得。『貧賤夫妻』的鶼鰈情深,『薪水三百元』的生之無奈,環繞在一顆崇仰生活、敬重生命的靈魂,散發出來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智慧,可以用來概括鍾理和作品的整體情調。雖然這又是一顆格外倔強、堅毅的靈魂,招惹了比別人格外深重的試驗和焠煉,鍾理和的作品卻告訴我們,面對倍於常人的生命波折、生活煎熬,鍾理和卻有一顆不屈服的靈魂,迎向前去,接受試驗,這構成了鍾理和文學最重要的特質。

換句話說,鍾理和文學的最大特色,就是傳達了生命的感動,看起來十分平凡的「故事」,卻一一都是認真生活、嚴肅看待生命的靈魂,散發出來的生命光芒,而這些「故事」的背後,又共同輻湊在「鍾理和」這個生命體身上,鍾理和的一生就是鍾理和文學的本體。

鍾理和可說是將一生都奉獻給文學的作家,他生涯中苦難連連,都導源於他自己設定的文學人生行程,設若他的生命不屬於文學,未必會有絕裂的反封建行動,也必然不會有日後連鎖式的人間災難加在他身上,但文學為他的生命帶來苦難、承受苦難的經驗,也成就了他的文學,鍾理和是一顆永不屈服的文學靈魂。

02
二、有關雞的成語

  1. 雞口牛後:
    語出自【戰國策•韓策】,是句俗諺:「寧為雞口,勿為牛後」。是說「雞口」雖小,卻是進食之處,尚為潔淨;而「牛後」雖大,卻是牛糞所從出,不宜停留。「雞口牛後」是用來諷刺不智之舉之辭。

  2. 雞鳴狗盜: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被秦昭王囚禁之後,多虧門下客盜取白狐裘獻給昭王的寵姬,讓她在昭王面前為孟嘗君美言,才使得孟嘗君脫困,但連夜逃至函谷關,天色未明,城門未開,有位會模仿雞叫的食客,立即學雞啼叫,全城的雞跟著鳴叫,守城的人便打開城門,孟嘗君一行人終於安然脫困。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人稱孟嘗君能養士,但宋朝王安石卻不以為然,在【讀孟嘗君傳】一文中批評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之輩的頭目而已。

  3. 牝雞司晨:
    語出【尚書•牧誓】。牝雞指母雞,清晨報曉是公雞的工作,妻奪夫權,會讓家庭敗壞,如果在政治上婦人當權也往往容易引發政治危機。不過這應是古代男尊女悲思想的產物,現代教育普及,優秀女子的表現不讓鬚眉,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4. 雞肋承拳:
    出自【晉書•劉伶傳】。魏晉時名士劉伶為人灑脫,處在天地之間,經常放浪形骸,四處遊蕩,無所用心。他曾經與俗人起了衝突,那人捋起袖子要毆打他。劉伶和顏悅色地說:「我這雞肋似的瘦骨頭怎能承擔您的拳頭呢!」那人不由得洩了氣,不理而離開了。後以此典戲指身體瘦弱不堪一擊。

  5. 鶴立雞群:
    出自【世說新語•容止】。魏晉時,有人看見嵇康的兒子嵇紹(字延祖)十分高大挺拔且風姿卓越,便對王戎說:「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而王戎回答他說:「你還沒見過他父親呢!」後便以此典形容人儀表不凡、風度卓異、超乎常人。

03
三、有關雞的小故事

「不再偷雞」

這個故事是從孟子「滕文公」下篇改寫而成的。原來,孟子在宋國的時候,曾勸告一位姓戴的執政大夫,希望他仁政愛民,減輕人民的辛勞,少收人民的賦稅。沒想到那位大夫卻吞吞吐吐地說:「要恢復古代十分之一制的賦稅,免除海關和市場的稅捐,今年恐怕還做不到,等到明年我再來做,孟先生你以為怎麼樣呢?」孟子看他拿不定主意,於是就用了一個偷雞的故事提醒他,不合理的事情要改就要馬上改,不可以藉故推拖下去。

有一天,一向平靜的村子,突然傳來一位婆婆傷心的哭泣聲。村子裡的人都圍了過來問她發生了什麼事?村長說:「婆婆,妳為什麼哭啊?」婆婆傷心地說:「我辛辛苦苦飼養的一窩雞,最近忽然一天天地少了,我怎麼找都找不到,現在只剩下三隻了。」

村子裡從來都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大家都感到很奇怪,於是便幫著婆婆到處去找。找了半天,連一隻雞都還沒找到,大家只好各自回家休息。可是村長卻不肯放棄,仍在他家的大廳裡來回踱著方步,想著找出原因的方法。「唉!今天夜裡,再出去巡邏一下吧!說不定會有新發現……」於是,村長踏著沈寂的夜色,挨家挨戶細心地尋找可疑的跡象。村長走到婆婆家,突然看見一個黑影在前頭一晃就不見了,村長趕緊追上前去,他終於看清了那個手中提著雞的人,正是住在婆婆隔壁的年輕人。村長驚訝地問道:「年輕人,……你為什麼要偷別人的雞?」沒想到年輕人卻說:「我並沒有偷呀!是牠們自已跑過來的,我每天只不過是順手抓一隻罷了!」

村長說:「可是,你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任意拿人家的東西是不對的,你知道嗎?」年輕人默默地點點頭,然後說:「那以後我不要每天抓一隻,改成每個月抓一隻好了。等到明年,我就都不抓了。」

村長一聽,著急地說:「不行!連一隻都不可以抓。你已經知道自已犯了錯,就要趕緊改正過來,不可以等到明年再改。而且,不管每天抓一隻,還是每月抓一隻,都是偷竊的行為,罪行有什麼不一樣呢?」於是,聽了這番話後,年輕人再也不偷雞了,婆婆恢復了往日的笑容,村子裡又和原來一樣的祥和安寧了。

每一個犯錯的人都會給自已找藉口脫罪,其實錯了就是錯了,不管有什麼好藉口,都不能把錯的變成正確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立刻停止這種錯誤的行為,如果沒有決心,一拖再拖,只會愈陷愈深。但是一個人如果能由錯誤中改進自已,也是一種很可貴的行為。古人不是說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嗎?

「苦雞母的故事」

白腹秧雞在繁殖期晝夜鳴唱不絕,牠的鳴聲像是「苦啊,苦啊……」,故在鄉野有苦雞母之名。由於其鳴聲慘急綿續,晝夜不絕,因而常成為故事的題材。

話說古時候有戶農家,共有兩子。老大為前妻所生,老二為續絃之子。後母想除掉大兒子而出了一個鬼主意,命兩子各帶豆種往荒郊耕作種植,但給老大的是煮熟的漲大種籽,然後囑咐他們若無收穫不得回家。在路中,弟弟見哥哥之豆種圓而大,於是動手將它強換過來。

至秋季,老大肩挑著成擔之收成大量豆仔回來。老二卻由於豆種不發芽,沒有收穫,因而不敢回家,後母一直等不著其子,由於過度的悲傷,因病而死,化為苦雞母,日夜不停地叫「苦啊,苦啊……」。


│回第二冊目錄│上一課
第一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五冊第六冊集思廣益

回「後甲國中國文園地」首頁回「後甲國中國文園地」首頁 site statistic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