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由文中「揚湯以止沸,不如絕其薪而沸止之速也。」可知(B)最符合作者觀點。
【翰】(A)投膠變濁,不如澄源。(B)從「揚湯以止沸,不如絕其薪而沸止之速也」可得知答案為(B)。(C)勞心服遠,不如修近。(D)多方救失,不如改行。 出處:唐陸贄《漢苑集卷十一•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 語譯:想以投膠於濁水中的方式來減輕它的濁度,還不如從水的源頭來澄清會更好;想要阻止湯鍋繼續沸騰,將鍋中的沸水舀起,再倒回去以止住沸騰,還不如直接抽掉鍋底的柴薪來得更快。因此,用盡心思去使遠方的人降服,還不如修養自身的品德,使遠方的人自動前來歸附;與其用各種方法來補救缺失,不如先改變當下的作為,那缺失自然就會遠離。
【康】題幹出自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這段話旨在說明不論使濁水變清,或讓水停止沸騰,都應從根本去解決問題,否則無濟於事,故選(B)。(A)澄源勝於投膠 (C)應是勞心服近,遠者自來 (D)應是改變行為,其失自去 【語譯】投置阿膠來讓濁水變清,不如澄清水源以改變濁水來得高明;舀起沸水來止住沸騰,不如移走柴薪以停止沸騰來得快速。所以費盡心思在讓遠地的人歸服,不如治理好鄰近地區,那麼遠地人民自然歸順;想盡辦法來補救缺失,不如改變自身行為,那麼缺失自然遠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