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試題疑義】108學年第三次模擬考/單題第27題 點閱:1518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智慧」這檔事,常常具備跳躍式的聯想、戲劇化的轉折,甚至是天馬行空的創造。當你問我從「某某」讀出了什麼「智慧」,卻又希望我領悟到的跟你一樣,我會從你的提問當中,讀出一種「痔瘡」的感覺。

【單題27】(題幹敘述,好有智慧)
「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夫能以博致純,不惟積乎?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這段文字所展現的智慧,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先不看選項敘述,直接推敲這段文字展現了什麼智慧。

我們將引文拆成「舉例」和「擴充」兩部分,這段文字的核心旨趣,按照論述的道理來說,會落在「擴充」的部分。

一、【舉例】
「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夫能以博致純,不惟積乎?」

舉「粹白之裘」為例,說明:合眾人之力,可以「以博致純」,可以超越原本個體的限制,得到超越自然狀態的人造精品。

在「舉例」這階段,「眾之所積」所集合的眾人之力,是朝著「共同目標」執行的,旨在凸顯「這樣的力量可以創造原本沒有的事物」。

二、【擴充】
「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

論述擴充為二:
能善用眾人之力,可以天下無敵。
能善用眾人之智,可以無畏聖人。

延續前半部的例子,「眾之所積」有兩方面,一是「力量」,二是「智慧」。而且凸顯出「能用」這個關鍵論點。

從「力量」來論,「無敵於天下」容易理解;但是「無畏于聖人」,則是從「智慧」而論,解讀成「不害怕聖明之人」就非常奇怪,這裡應該是「不輸給聖明之人」的意思,也就是說,合眾人之智,不會輸給一個聖人的謀謨帷幄,這類似「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概念。

在「擴充」這階段,「眾之所積」擴充為「眾力」與「眾智」,並且給出美好願景「天下無敵」與「無畏聖人」,都不是這段引文的核心旨趣,真正的論述核心在於「能用」。

要「能用」、「能善用」,才好美好前程、大好未來啊!

那麼,「能用」是指「誰」能用?「誰」能用這些力與智?

引文沒頭沒尾沒注釋,根本不知道這段話是希望「誰」能用這些力與智,必須要看了四個選項的敘述,才能推測這個「誰」,其實是指「一國之君」。

那麼,「什麼樣」的一國之君,「能用」並且「能善用」這些力與智呢?

不同價值觀的人,會從這裡生出不同的觀點。到此,就超出這段引文的範圍了。

「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夫能以博致純,不惟積乎?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

所以,這段文字展現了什麼智慧?

從前半「舉例」的部分,可以得到的「智慧」:眾志成城
朝著「共同目標」執行的「眾之所積」,這樣的力量可以創造原本沒有的事物,突破限制或障礙。

從後半「擴充」的部分,可以得到的「智慧」:知人善任
好的國君,要「能用、善用」眾力與眾智,國家才會強大興盛。

而我們也知道,後半的「擴充」部分,才是這段文字的主要旨趣,所以這時候再來看完整題目。

「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夫能以博致純,不惟積乎?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這段文字所展現的智慧,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C)上有素定之謀,下無趨向之志,天下之事不難舉也
(D)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許多人應該會因為「上君盡人之智」,所以選B,是的,B是正解。

不過,這裡是有問題的。

題目是問「這段文字所展現的智慧」,不是問「這段文字的主要旨趣」。

選項B「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只有「上君盡人之智」符合,符合率只有三分之一。

選項C「上有素定之謀,下無趨向之志,天下之事不難舉也」,非常符合前半「舉例」與後半「擴充」,符合率將近百分之百。

所以,我們從數據上可以清清楚楚得知,這一題的最佳解是C。

好啦!我承認花時間做這個論證,純粹是沒有智慧、只有好玩而已,也是想藉此說明,被過度吹捧的文義理解題,如果禁不起論證,那麼,答錯的學生,到底是有理解還是沒理解?到底是會思辨或者不思辨?

我為這次考差的學生感到悲傷。

「智慧」這檔事,常常具備跳躍式的聯想、戲劇化的轉折,甚至是天馬行空的創造。當你問我從「某某」讀出了什麼「智慧」,卻又希望我領悟到的跟你一樣,我會從你的提問當中,讀出一種「痔瘡」的感覺。

2020/3/5,上午 12:48:25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