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疑義相與析:如何指導學生讀出「館」字的詞性 點閱:2267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教學夥伴來訊討論】
一、經常出現在考題中,拿來當作「詞性判斷」的例句「生於我乎館」,在講解此句的意思之後,仍然有學生無法理解「館」字的詞性,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協助學生?

二、「生於我乎館」句中的「於」、「乎」要如何理解?


【「填鴨教學」免責聲明】以下敘述,純屬個人淺見。


如何指導學生判斷「館」字的詞性,是個有趣的問題。

在以往部編本的年代,課本曾選錄(節選)了張蔭麟「孔子的人格」一文,文中寫道:
……他的廣博而深厚的同情到處流露。無論待怎樣不稱意的人,他總要「親者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他的朋友「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

「生,於我乎館」以前是課本文章裡引用的句子,課文注釋直截了當的告訴學生,「生,於我乎館」的「館」,原本指「招待賓客居住的地方」,在這句子中引申為「寄住」。

當老師經由講解,而學生已經明瞭「生於我乎館」的「館」是「寄住」的意思,要判斷「館」字在此當動詞用,自然是容易得多了。

但是,仍然有學生無法理解「生於我乎館」的「館」當動詞,可以怎麼做呢?

一、背起來。這也是一種方法,可是這樣似乎不太好。

二、運用「填鴨式教學法」,一路填好填滿。
A 以「館」的名詞用法作為起點
B 擴充「生於我乎館」的情境脈絡
 B-1 前置作業:複習「所+動詞」
 B-2 運用情境脈絡,幫助我們解讀「生於我乎館」的意思與表達方式
C 變化句式,強化理解「生、館/死、殯」在句中的動詞作用



A 以「館」的名詞用法作為起點

直接查工具書,是一種好方法,但是課堂上我們可以從「館」字最容易理解的生活概念跟用語開始。

例如:圖書館、餐館、旅館、賓館。在這些生活用語中,「館」是某種建築物,人可以在裡面活動,這個「館」很容易理解它是個「地方/處所」的名稱,是個名詞。

所以,圖書館、武術館的「館」是名詞;那麼,延伸而來,「圖書館館長」、「武術館館長」,這時候「館長」的「館」呢?

這時候「館」修飾「長(主要負責人)」,在理解意思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判斷「長」是名詞,而「形容詞」修飾「名詞」,所以「館」就具備了形容詞的功能。在一年級的共同選文〈夏夜〉裡,有「火輪子」一詞,概念是一致的。

這個學習過程是:
文義理解+文法(構詞)規則+聯結舊經驗→成功判斷詞性

既然「館」可以從名詞轉為形容詞,那可不可以、可不可能在「某個表情達意的脈絡中」,成為「動詞」呢?

B 擴充「生於我乎館」的情境脈絡

賓客至,無所館。夫子曰:「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禮記•檀弓上》)

 B-1 前置作業:複習「所+動詞」

不管文言或白話,「所+動詞」的文法現象隨手可得,我們可以拿常見的成語、詞語來認識「所+動詞」的文法現象,如:
愛你所愛、隨心所欲、大失所望、若有所思、答非所問、所託非人、無所事事……

【實例推演「所+動詞」】(順便強化「代詞性助詞」的熟悉度)
無所用心→む直譯め沒有處所(地方/位置)「用心思」/用,動詞
    →む轉換句式め沒有「用心思」的處所(目標/對象)
    →む延伸用法め對任何事都不關心

無所牽掛→む直譯)沒有處所(地方/位置)「牽腸掛肚」/牽掛,動詞
    →む轉換句式め沒有「牽腸掛肚」的處所(目標/對象)
    →む延伸用法め對一切都很放心

回到「賓客至,無所館」,「賓客至」很容易理解,隨之的「無所館」也就不難解讀它的意思,應該也能容易的判斷出「館」字的詞性。

無所館→む直譯め沒有處所(地方/位置)「館(住宿)」
   →む直譯め(某某人)沒有地方住
   →む轉換句式め沒有住宿的地方
   →館,住宿,動詞


 B-2 運用情境脈絡,幫助我們解讀「生於我乎館」的意思與表達方式

擴充「生於我乎館」的情境脈絡,有助於解讀「生於我乎館」的意思。

賓客至,無所館。夫子曰:「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禮記•檀弓上》)

教學上,我們可以藉由這個脈絡,依序呈現「逐漸理解」的過程,同時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文法):



從上述「依序呈現」的過程,我們可以理解「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的「生、館/死、殯」四個字,其實都是動詞。這張「逐漸理解」的表格,其中的3跟5是留給學生隨堂填寫的。

C 變化句式,強化理解「生、館/死、殯」在句中的動詞作用

接下來,可以在文言文的文法規則下,變化句式,凸顯出動詞的作用。繼續協助學生熟悉文言文的特性。

先複習「介詞」的功能:


「於我乎」在句子中,是一個「補充功能」的「介賓結構」
「於」是介詞,在此句中轉成白話,自然會選用「在」、「到(至)」等字詞
「我」是賓語,代詞賓語,「我的地方」或者「我的住處」
「乎」是助詞,本身沒有實質意義,在這裡的作用是「語氣短暫停頓」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乎」在此句中「語氣短暫停頓」的「語助」功能,是藉由語氣變化,來標明「於我」屬於「介賓結構」,輔助我們識讀。

【變化句式】
拿掉補充用的「介賓結構」,凸顯出動詞的作用:


加上連接兩個動詞的「連詞」(順便複習「連詞」的功能):


在「及物動詞」後面加上「代詞」:


把「介賓結構」補回去:


這時候不需要語氣助詞「乎」來做「語氣短暫停頓」的標註功能,因為「介賓結構」放在句末,很容易解讀出來。

也可以把代詞「之」再拿掉:


在文言文的文法規則下,變換句式的練習,旨在幫助我們熟悉文言文的特性,對於閱讀其他文言文,也是略有助益的。



以上就是填好填滿的「填鴨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法跟不上時代的需求與腳步,遭到當世唾棄,教學成效應該也是不佳的。如果學生還是不能理解,那就要改用更好的方法,但是,我不會。

2019/11/26,下午 04:11:54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