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疑義相與析:「為誰辛苦為誰甜」是懸問嗎?有感慨意味嗎? 點閱:544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一年級補充教材)〈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問題】
「為誰辛苦為誰甜」是懸問嗎?有感慨意味嗎?

【阿賢不負責解題】
感慨當然是有的,從整首詩的意象,以及最後一句「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語氣,可以理解並感受得到。

至於是不是「懸問」?這要從兩大面向去思考。

一、「懸問」的定義是什麼?

修辭格作為一種專科學術,「定義」是我們據以判定辭格的準則,定義非常重要。常見的「懸問」修辭格,其定義為:在作者所呈現的文字中,沒有答案,只有疑惑,僅提出問題讓讀者尋思。(如果您對阿賢隨手寫下的懸問定義無法信任,可以參考各家修辭學專著,我懶得抄書囉)

二、「為誰辛苦為誰甜」如何解讀?

歷來賞析此詩的文章,都是從作者羅隱的「魯蛇人生」去解讀此詩。羅隱參加國家考試,一直考不上,對於國家選才制度和自己的落榜際遇,有失望、不甘,甚至是憤恨,所以抒發在作品中「諷諭」、「批判」社會。既然要諷諭、批判,自然會以苦勞百姓來對比豪門權貴。

按照這種思路,「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誰」,被直接詮釋為「不勞而獲的剝削者」。既然「誰」被解讀為作者明確指向「不勞而獲的剝削者」,有著清楚的答案,那麼,「為誰辛苦為誰甜」就與常見的「懸問」有了落差,並不符合「在作者所呈現的文字中,沒有答案,只有疑惑,僅提出問題讓讀者尋思」的「懸問」定義。

這個解讀方式下,我們不能說「為誰辛苦為誰甜」是「懸問」,因為不符合定義。

在補充教材第22頁,這首詩底下附的選擇題第3題,就是根據這種思路來設計的題目。

(A)【第3題】
「為誰辛苦為誰甜」中的「誰」,指的是什麼樣的人?
(A)坐享其成 (B)苦盡甘來 (C)苦心孤詣 (D)渾渾噩噩

補充教材上,只有原詩和「小試身手」的題目,沒有上述關於羅隱「魯蛇人生」的創作背景說明。當讀者只憑藉此詩而據以思考這題目時,不一樣的理解與感受就會出現了。

〈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試題】「為誰辛苦為誰甜」中的「誰」,指的是什麼樣的人?
(A)坐享其成 (B)苦盡甘來 (C)苦心孤詣 (D)渾渾噩噩

只根據這首詩的意象,「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誰」,就真的不知道「誰」是誰?這時候,我們可以說「為誰辛苦為誰甜」是「懸問」,因為它符合定義。

學生對於試題產生直觀的疑問,有時候未必是學生「不懂」而偏解,也有可能是師長受制於舊說而過度詮釋。

從這首詩的文字中,還真的找不到「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誰」究竟是誰。就算羅隱寫這首詩「心中暗有所指」,想要諷諭、批判,也是極度的遮遮掩掩。在我淺陋的學養讀來,「無限風光盡被占」才是暗藏諷諭的雙關語,而「為誰辛苦為誰甜」,就只是符合「為苦勞百姓長長一嘆」的套路,感慨一下「沒意義啊」、「不值得啊」,如此而已。

學養淺陋的我,會有這種解讀與感覺,可能是唐詩讀得少,印象中少少的作品,剛好形成一組有趣的畫面:

初唐/張九齡〈感遇(其四)〉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盛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中唐/白居易〈買花〉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晚唐/羅隱〈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的〈蜂〉,真說要諷諭,實在是很隱晦。我並不支持將「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誰」直接解讀成「坐享其成的人」、「不勞而獲的剝削者」,全詩可以有這樣的寓意,但這個「誰」沒必要也不應該這樣解讀。如果置身唐朝,尤其是羅隱所處的晚唐,我們拿這詩請教羅隱,我猜他應該會回答:

「就不知道誰是誰啊!蜜蜂不知道,我也不曉得啊!」

我是支持「為誰辛苦為誰甜」當屬「懸問」,如此,這詩才有詩味。

2019/10/31,上午 01:01:55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