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是象形還是形聲?
「五南那本字典」?您是指「國語活用辭典」嗎?如果是,它對於「有」字的「形解」為:「形聲;从肉,又聲。又象手,手持肉為有。」
依據這樣的說法,「有」字為「合體之字」,自然不會是「象形」,這一點應當沒有疑義。而「从肉,又聲。又象手,手持肉為有」的敘述,表示編書的教授認為「肉」是形符,「又」是聲符兼表義,所以定為「形聲」。
二、為什麼不是會意呢?
也有學者認為「有」字屬於「會意」。容庚《金文編》就持這種看法:「有,从又持肉會意,當在肉部下。」
三、以前下面是寫「肉」,為何現在寫成「月」呢?
我不是古文字學專家,這個就不清楚了。不過《說文》將「有」字排在「月」部之後,自立為一個部首:「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凡有之屬皆从有。」許慎的《說文》也認為「有」字屬於「形聲」,不過他認為底下是「月」。
這當中誰是誰非,就有請專家解說了。不才如我,只能這樣推想:字形在演變隸定的過程中,可能從很早之前就「寫錯了」;或者說,從許慎著《說文》編排部首序列時,便已如此,沿用到現在,連教育部的編準字體也是將它收在「月」部底下,既然隸屬「月」部,當然寫成兩橫的「月」,而不寫「冫」的「肉」了。
【內有特殊字,勿執行修改】
2005/3/21,下午 06:4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