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態度 點閱:1845
張貼者:alice No Email
國中一年級第一次段考過後,總會接到許多家長驚惶的詢問,為什麼孩子升上國中後,課業銜接上最感挫折的竟然是我們長期浸染的「國文」科?尤有甚者,當家長熱心地想要協助孩子重拾信心的時候,卻又發現連自己也未必解得開這些國中孩子們的疑惑,於是挫折頓時升等為「家庭號」。為什麼每個學程都是跟著課程大綱走,卻會在這個階段出現這麼令人恐慌的落差呢?大量閱讀顯然並不代表就能應付「沒有範圍」的出題方式。然而,國中國文的出題真的沒有範圍嗎?

且看後甲國中國文科教師團隊為孩子們整理出來的課外延伸閱讀,不就是很好的範圍嗎?

我同意「大量閱讀」不一定剛好讀到(讀懂)老師出的題目,因為大量閱讀的主要精神在於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具閱讀習慣的孩子只能說是在聽課時,理解能力可能優於其他人。

除此之外,我們不妨另從孩子學習的幾個現象,來看看這個問題。

一、考試題型的差異:

國小的考試範圍通常以課本為主,且多為單選題,小朋友只要下過重複練習的工夫,考試時拿個八九十分是常態。

升上國中之後,增加了題組的考題,而且為了配合基測的出題趨勢,還加入不少課外的延伸題,小朋友如果只讀課內是不夠的。

以國中二年級上過余光中的〈車過枋寮〉為例,考題出現了四首現代詩,分別截取部分詩句,讓小朋友依據詩意判斷何者歌詠的對象錯誤:
(A)被腰斬的/說是最挺拔的/被剝削的/說是最甜美的/被壓榨的/說是最多汁的(洛夫)──指甘蔗
(B)每一個/凹凹凸凸的小丘/是起起落落的人生/軟硬澀甜/是成長的滋味/青衫之內/芸芸眾生/哪個是如來?(朱淑玫)──指釋迦
(C)不必妃子在驪山上苦等/一匹汗馬踢踏著紅塵/奪來南方帶露得新鮮/也不必詩人貶官到嶺外/把萬里的劫難換一盤的口福(余光中)──葡萄
(D)走過/才佑道那是中年/以後弄皺了的/一張臉/凹的 是舊疾/凸的 是新傷/談笑之間/有人說/涼拌最好(張芳慈)──苦瓜

一個平時沒有大量閱讀習慣的孩子,對文字向來沒有太多的想像力,加上生活中奉行「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哲學,難怪面對考題時會說出:「我又不知道甘蔗汁要削皮。」這種令人洩氣的話來了。

二、讀書態度:

課文講解的時候,遇到重要的語詞,若要小朋友將解釋抄寫下來,小朋友會問:
1、這題會考嗎?
2、老師,不要抄句子那麼長的啦!

作業批改完畢發現自己「竟然」錯了的同學說:「都是安親班老師害的啦!他竟然沒檢查出來。」

三、造句練習的態度:

1、要……才能──媽媽要我考一百分,才能買自己的東西。
2、如果……就──如果他考一百分,媽媽就給他禮物。
3、唯有……才能──唯有努力,才能考高分

1、要……才能──我們要努力才能成功
2、如果……就──如果努力就能成功
3、唯有……才能──唯有努力向上,才能有成功的一天。

一個人只用同一件事情就可以造完三個句子,不知道這是善於變通還是投機取巧。而這兩位同學的學業(分數)表現都在中上。

四、閱讀的回饋:

閱讀一則小故事之後,老師出了一張學習單來統整一下孩子們理解了多少。五道選擇題之後,第六題出現的是問答題,有位小朋友舉手發問:「老師,題目怎麼沒印?」

「有啊!這是問答題,它要問問你有什麼想法,請把你的想法寫出來。」

接著在長長的一聲「喔!」之後,那一題被空白跳過。這位小朋友正是四年級,定期評量時,可以拿到九十分以上的成績。

根據「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的研究顯示,這正是臺灣小朋友的閱讀現象:停留在字面意義的閱讀層次,欠缺高層次思考的歷程。

以如此的學習態度升上國中之後,看到須要用心思考的題組或延伸出來的課外考題,難保他不會遭到滑鐵盧。

而有些國小老師看到這個銜接上的盲點,便試著將國中老師訓練學生基本功的那一套如法炮製過來,這會不會又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試想當年因為大學聯考出了「修辭」題目一炮而紅後,如今修辭教學已下壓到國小低年級,把孩子們訓練得一個個「知易」卻「行難」,這不是災難是什麼?

2010/10/27,下午 08:55:21

1 篇回應 回應者:土撥鼠
其實【國中也是單選題】孩子在經過【重複練習】後,考試想拿個八九十分也是常態。不同之處在於【量】的不同,在國中要達到考試八九十分所需要的。遠超過國小所需的量。於是我認為在這個問題背後有三個面向可以討論:第一、成績八九十分的要求,是指小考?還是段考?因為學校考試的成卷與段考卷命題重心與範圍都不相同。第二、時間的規畫:一般來說到了八年級,孩子對題目的敘述方式也就能掌握了,所以有必要在七年級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先掌握考試的形態嗎?第三:不同學制在課程的量與變皆有不同,如果在國中時就讓學習佔去孩子過多的時間,接下來呢?

當然這問題還有一些變動因素:原則上,我的習慣是把孩子的考卷當成病例表,配合學生的課本與習作,大概無所遁形了。其次也可以檢驗任課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策略。以一年級各版本共同選文〈雅量〉舉個實例吧!
例題一、
「每個人的看法或觀點不同,並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看法與觀點的雅量。」以上缺空應使用何種標點符號? (A): (B)— (C)。 (D);
此題答案為B;這是「課文」內容的題型,錯了代表課本沒看熟

例題二、
以下詞語皆與「笑」有關,其中所指的「笑」各具不同的意義,請判斷何者的說明錯誤? 
(A)貽笑大方:「笑」之意為譏笑 
(B)哄堂大笑:獨自大笑 
(C)一笑置之:態度不在乎的笑 
(D)巧笑倩兮:形容女子笑容美好。
此題答案為B;這是「課文解釋」的題型,錯了代表解譯沒背熟

例題三、
「也許我們看某人不順眼,但是在他的男友和女友心中,往往認為他如『天仙』或『白馬王子』般地完美無缺。」這正是所謂的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C)情人眼裡出西施
(D)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此題答案為C;這是「上課補充說明」的題型,錯了原因有二:一、是老師沒補充;二、看學生的課本,找出課文中的這段話,留意孩子有無抄寫筆記。也可以知道孩子聽課的情形。

例題四、
寫作時,想要引用關於「雅量」的名言錦句,下列選項何者最合適? 
(A)言必信,行必果 
(B)律已宜帶秋氣,處事宜帶春氣 
(C)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D)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此題答案為B;這道題目比較偏課外且為文言文的題型,所以錯了,也不用太過於介意,要請學生詳實訂正並紀錄即可。

最後是學生的作答心態,有沒有因小考而用輕忽的態度來應答。

第二項是讀書的態度:

孩子不喜歡抄寫筆記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我在國小的時候習慣給孩子看國中學長的課本跟老師的備課用書,讓他們理解這個時間筆記的訓練會加速國中課程的銜接。其實alice可以借令公子的高中、大學、研究所筆記。給班級的小朋友看。他們就會了解你的要求並不是苛求了。接下來的重點是針對不同程度的孩子要給予不同的指導,也就是老師課程心態的調整──【筆記不用齊一式的要求】有些孩子字很醜,我會教導他們用符號化加圖像化的方式來書寫筆記,而面對逐字抄寫的孩子,我的指導重點會放在效率的提升。

其實國小的孩子與國中孩子最大的不同在於【願景塑造】的教學策略應用,這對於國小孩子而言還是有立竿見影的影響。

第三點:造句的態度

這一點是這篇文章中我疑惑最多的部分,首先,孩子運用「一百分」這個詞來造句的動機和用意為何?是價值觀的反射還是習慣運用固定詞來簡化思考的過程呢?如果是後者又要從學生平常的用語習慣來分析,是懶得思考,還是思考後的偷懶?也就是「一百分」這個詞在這孩子的造句習慣中到底是有意識的使用,還是單純的通用詞的借代呢?再來,孩子造句結構的固定使用,是因為了解怎麼寫才不會扣分呢?還是直覺式的書寫?不同程度與想法的孩子有不同的教學技巧。

其次學業成績中上,跟聰明與否用語習慣無涉。畢竟智能是多元的,所以我才會強調孩子的動機,因為配合學生特質的教學活動才會有效。最好不要以單一的學業成績來論斷孩子的資質。

最後是問答題

對孩子而言,問答題的作答是【無法速成】又【吃力不討好】的題型,所以我會先以【集體取代個體】以全班口頭回答與討論的參與做為前期的演練,讓孩子了解【問答題】可採用的作答策略有哪些。等到進行學生開始個別作答時,就強化正增強的獎勵,激發孩子試試看的心理。

關於學敏老師這篇文章的問題,或許貴校學區的國文老師可以提供更切合你需求的解答。而我的意見你隨意看看就好。



2010/11/1,上午 07:07:16

回【 集思廣益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