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元曲?? 點閱:645
張貼者:道妖 No Email
包子 師
請問一下
元曲有分北曲和南曲
但我都只找到北曲ㄉ介紹
我想要知道南曲ㄉ內容
請老師指示!!

2003/1/12,下午 04:34:30

1 篇回應 回應者:超群
※內含特殊字,不可「修改文章」。※

  曲有南北派的分別,因而形成北雜劇和南傳奇,兩種體製不同的戲劇。

  前人探索南北曲分途的起點,常常溯源到東晉,認為其時江南的吳歌,是南曲的濫觴;荊楚的西聲(西曲),是北曲的淵源(見王驥德《曲律》)。王氏以古樂府有南北之分,即元曲分南北的起源。就時間來說,這種說法,與元代相距太遠,而不為世人採信。從元曲本身論,北曲始於金而盛於元,現傳元人雜劇,都是北曲;南曲的發源,一般以為更早於北曲。南曲顯於元,而盛於元、明。元、明以來的南戲,都是南曲,後人稱它為傳奇。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是現在所能見到北曲最早的戲劇,和元代馬致遠的《岳陽樓》雜劇,同被認為北曲的正宗;南曲戲劇,則以元末施惠的《拜月亭》、高明的《琵琶記》兩部傳奇,最受世人所推崇。

  前人討論南北曲的差異,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綜合起來,可從後面三方面說明:

  一、以地域分:宋、元以來,南劇在南方興起,音律上多存古樂,曲調亦多由詞演化而來。北方產生了雜劇,北方的音樂,自隋、唐以來,由於胡、漢混雜,便盛行胡樂,所以北曲曲調和詞關連者少,而雜入了胡人的音律。許之衡說:北曲以中州之音調為主,南曲以大江以南的音調為宗。

  二、以時間分:明人所作《衡曲麈譚》說:「自金、元入中國,所用胡樂,嘈雜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因此王世貞有「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的話。日人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說:「汴京陷落,為中國聲曲史上劃一時期,實後世南北曲之分歧點;宋樂隨汴京流入於金,為金、元北曲之先驅,其傳入南方者,遂為南曲之淵源。」北宋滅亡,是所以使音樂形成南北之分的原因。王世貞說:「大江以北,漸染胡語,時時采入,而沈約四聲,遂缺其一。東南之士,未盡顧曲之周郎;逢掖之間,又稀辨撾之王應,稍稍復變新體,號為南曲。」可知北方在金人、元人的統治下,受胡樂、胡語的影響,形成了北曲;南方人卻不喜歡胡語和噍殺之音,從舊詞中變出一種新體,便產生了南曲。

  三、從聲律和詞情分:明陸深《谿山餘話》說:「歌詞代各不同,而聲亦易亡,元人變為曲子,今世踵襲,大抵分為二調,曰南曲,曰北曲。胡致堂所謂綺羅香澤之態,綢繆宛轉之度,正今日之南詞也。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豪氣,超乎塵垢之表者,近於今日之北詞也。」魏良輔《曲律》說:「北曲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故詞情多而聲情少;南曲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故詞情少而聲情多。」王驥德《曲律》說:「南詞主激越,其變也為流麗,北曲主忼慨,其變也為樸實。……北主勁切雄壯,南主清峭柔婉。」徐渭《南詞敘錄》說:「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髮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於鼓怒也,所謂其聲噍殺以立怨是已。南曲則紆徐綿渺,流麗婉轉,使人飄飄然喪其所守而不自覺,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是已。」有關南北曲的差異,前人的說法甚多,而且各有觀點的不同,因為詞情音律,入於耳、感於心,必各有主觀或深、淺的不能一致,以上所舉四家的說法,不過是較為一般人所採用者。綜合各家的意見,大抵南曲尚豔麗柔媚,北曲尚豪放亢爽。(《詞曲選注》,學生書局)


2003/1/13,上午 08:55:16

2 篇回應 回應者:超群
還可以參考底下兩篇文章。

中國古代戲曲 陳淑娟
http://www.literature.idv.tw/data2/view.asp?articleid=20001020094755&Discuss=s1&Page=1

戲曲史的源流 傅一峰
http://www.literature.idv.tw/data2/view.asp?articleid=20001020093918&Discuss=s1&Page=1



2003/1/13,上午 11:23:50

回【 集思廣益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