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大衍之年 點閱:1930
張貼者:鴨鴨 No Email
請問:「大衍之年」是指幾歲?為什麼?

2003/7/23,下午 03:02:50

1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大衍之年」吾不知,
但是我聽過「大衍之數」。

易經繫辭上第九章:「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2003/7/24,下午 09:45:54

2 篇回應 回應者:鴨鴨
感謝老師告知。大衍之年確實指50歲,但易經繫辭中的文句到底什麼意思,完全看不懂ㄋㄟ。


2003/7/29,下午 07:49:15

3 篇回應 回應者:超群
●占筮之術

  易經既藉占筮立教,則占筮之術,也是學易者的一點常識,不可不知。繫辭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儀),掛一以象三(才),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月),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第一要解釋的是大衍之數五十,京房說:「五十者,謂十日(即十干),十二辰(即十二支),二十八宿。」這是依據孟喜卦氣之說的解釋,乃方士家言,自不足取。

  荀爽說:「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按乾坤已在八卦之中,又怎能外加二用?牽強不通。

  鄭玄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減五,大衍。」按五十五是天地生成之數,并不是有五行通氣,才加的五,怎可因五行氣通而減去五?去五行,陰陽之氣便不通了,不通氣,便無陰陽,無陰陽,便無妃耦了。五十五為自然之數,去五,天地之數便不全了,不全如何能生成?信如此說,十數方圖就要粉碎了。真是荒唐之論。

  韓康伯注說:「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明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這一解說無上三家的傅會牽強,但語意簡略,不易明白。他不用衍,而用演,表示衍演是通假字。他用天地以釋大,故演天地之數即是大衍之數。但大衍何以不用一百而用五十呢?因為在人類發明用籌碼演算數目之前,都是用手指頭計算的,故曰「屈指可數」,一手僅有五指,以五為四營十八變,是不可能的,於是把兩手的指頭合計起來得十,但仍然不夠,便用十來乘五,得出五十,以五十為四營十八變,就綽有餘裕了。五為衍數,即基數,五十為大衍,即乘數之積。八卦的演算,全在爻的變化,雙數的變化少,單數的變化大,故演算之前,先須從五十之數拈出一根不用,用四十九根演算,拈出的一根,表面上似乎毫無用處,但四十九根的變化,都由於這一根的不用而靈活,所以說「不用而用以之通」。

  第二個要解釋的是「四營而成易」,四營是演算的四個過程,第一營是分之為二以象兩,第二營是掛一以象三,第三營是揲之以四,歸奇於扐以象閏,第四營是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營算雖有四,而計算的數字僅有三個:一是「掛一」之一,二是「歸奇於扐」的數字,三是「再扐而後掛」的數字,這三個數字相加,如果是四或五,便是奇數,是為陽爻;如果是八或九,便是耦數,是為陰爻。本來四八為耦數,五九為奇數,怎會四五為奇,八九為耦呢?這是就它的含量計算的,它的含量以四為單元,四五所含都只一個四,故為奇數;八九所含的都有兩個四,故為耦數,這個單元的四,就是從揲之以四來的(揲音舌,義為分)。每一爻要經過三變,九變成一單卦,十八變而成一疊卦,故曰「十有八變而成卦」。(《周易理解》,傅隸樸著,商務印書館)


2003/7/30,上午 09:32:24

4 篇回應 回應者:鴨鴨
努力再三閱讀,好不容易懂了二、三分(樂觀估計)。似乎只要牽涉到易經,我就接近文盲了,哈!仍是謝謝您的熱心回答,如果硬要要求善心人士再為我翻成超白話文,可能太ㄚˋ劣了吧!


2003/7/30,下午 07:51:56

5 篇回應 回應者:超群
天底下「生而知之」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我想,無論是那個領域的事物,你如果不花三年五年的時間去接觸,恐怕是不會有相應的理解。上述傅先生的《周易理解》,已經是用白話的方式來解說了!底下我再引用《易學哲學史》的一些內容提供你參考。

其實,坊間談論《易經》與占卜問題的書籍,真是多如牛毛,也不乏一些稀奇古怪的說法。以前因為寫論文需要,所以我對陰陽五行、讖緯、天人感應等問題,稍有涉獵。如果你對這些問題也有興趣的話,我可以推薦一些相關的書籍。

●占筮和龜卜

  上古時代,人們向天神或鬼神卜問吉凶禍福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龜卜和占筮。龜卜是將龜腹骨和獸骨鑽孔火烤,周圍出現的裂紋,稱「卜」,依據卜兆的形狀斷定人事的吉凶。殷人是迷信龜卜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明證。周人也是迷信龜卜的。《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原兆」,鄭玄注謂象田地的裂紋。「頌」,即卜辭,又稱「繇」。這是說,龜兆有玉紋、瓦紋、田紋三大類型,其基本形狀又各有一百二十種,斷定其吉凶的辭句共三千六百條。周人說的龜卜之法,是從殷代發展來的。

  關于占筮,《周禮•春官•宗伯》記載說: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經卦」,指基本卦;「別」,指相重。「易」,鄭玄注說:「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揲」,數;「蓍」,占筮用的草。按此說法,占筮之法是,數蓍草變化的數目,得出八卦之象,依卦象推測吉凶。「連山」、「歸藏」之法,已不清楚,後人有種種解釋,皆不足信。現傳下來的占筮之法只有《周易》一種。關於《周易》揲蓍求卦的方法,《周易•繫辭上》有記載: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衍」同「演」。這段話,後人有不同的解釋,唐宋以來有兩種較流行的說法。二說都以五十根蓍草為「大衍之數」,以從中拿出一根放在外邊不參與蓍草數目的變化為「其用四十有九」。都認為以後經過四次經營得出一變之數。第一營是把四十九根任意分為兩部分,此即「分而為二以象兩」。第二營是于右邊一堆中取出一根放在一邊,此即「掛一以象三」。第三營是將左右兩堆的草根,以四根為一組,分別數之,此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時」。第四營是將左右兩堆中的餘數放在一堆,此即「歸奇于扐以象閏」。「奇」,指餘數;「扐」,一說謂指間。這四次經營即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稱為一變,此即「四營而成易」。一變之後,除去掛一歸奇之數,將左右兩堆草根混合在一起,再按四營的程序數一遍,此為第二變。二變之後再將剩餘的左右兩堆草根混合一起,按四營的程序再數一遍,此為第三變。三變的結果,按其總的餘數的情況,便得出卦象中的一畫或一爻之象。共經過十八變,便得出六爻的形象,成為一卦,此即「十有八變而成卦」。

  如何確定一畫之象?二說則不盡相同。一說以「歸奇」、「掛一」以外的草根的總數目定一爻之象。三變的結果,其總數只能有四種情況: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如為三十六,則為老陽之象;二十四為老陰之象;二十八為少陽之象;三十二為少陰之象。陽爻之象畫為─,陰爻之象畫為--。畫卦的次序是由下往上。一說則以三變掛扐之總數定一爻之象。第一變之數不是五便是九。第二變掛扐之數不是四便是八。第三變之數與第二變同。三變掛扐之總數有八種可能:如為五、四、四,三數相加為十三,以四十九減去十三為三十六,為老陽之象;為九、八、八,三數相加為二十五,四十九減二十五為二十四,為老陰之象;為五、八、八,三數相加為二十一,四十九減二十一為二十八,為少陽之象;為九、四、八,亦是少陽之象;為九、四、四,三數相加為十七,四十九減十七為三十二,為少陰之象;為五、八、四,亦是少陰之象;為五、四、八,亦是少陰之象。前說見于宋朱熹《周易本義•筮儀》,後說見于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此二說亦有共同點,都是從三變的結果中,找出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之數,各除以四,則為七、八、九、六之數。七八為少陽少陰之數,九、六為老陽老陰之數。

  以上這些解釋,是否符合《繫辭》的原意,已不可考。《繫辭》所說的「大衍之數」,是否為《周易》的最初筮法,由于史料缺乏,亦難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占筮這種算卦的方法,是以蓍草數目的變化,求得八卦的形象,從而推測吉凶。《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韓簡的話說:「龜,象也;筮,數也。」以筮為數,表明占筮的特點,是以蓍草之數,判斷吉凶。(《易學哲學史》,朱伯崑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7/30,下午 09:10:13

6 篇回應 回應者:鴨鴨
經善心人士的解惑,原本的疑問已解開了了六七成,但新的疑惑卻又不斷冒出,真有意思。
昨兒好奇去逛超群老師的家,每個知識的寶藏都只露出一角,誘惑著我們這些沒鑰匙的人。我忽然想起婚姻介紹所「無誠勿試」這句話,也隱約了解那兒的一點堅持、一點理念、一點什麼的••
不知為何,這令我卻步不前?


2003/8/1,上午 10:05:26

7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加入會員只是個簡單的程序,
跟超群老師交個朋友而已。

別想得太嚴重啦!


2003/8/2,上午 01:58:16

8 篇回應 回應者:粒粒熊 lilybear@giga.net.tw
請問超群老師,要如何加入你的會員呢?


2003/8/6,下午 05:57:23

回【 集思廣益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