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問一修辭 | 點閱:1649 |
張貼者:pop | No Email |
濕淋淋的路人,像一條條的魚,嚴肅沉默的從籬笆牆外游過去。 這一去是不是轉化法呢? |
第 1 篇回應 | 回應者:噪音 |
不是。 |
第 2 篇回應 | 回應者:南一 |
這應該是「譬喻」修辭。還構不成「轉化」修辭 |
第 3 篇回應 | 回應者:12 |
不能算是~擬人為物~嗎??? |
第 4 篇回應 | 回應者:南一 |
(一)定義: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叫做「轉化」。 (二)分類:轉化的方式有三: 1.人性化-將物擬人: (1)少焉,月出於東山之土,『徘徊』斗牛之間。(赤壁賦﹞ (2)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2.物性化-將人擬物: (1)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陳情表) (2)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鍊』它。(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3.形象化-將虛擬實: (1)逮奉聖朝,『沐浴』清化。(陳情表) ※轉化當中主要考題是「擬人法」 PS:↑以上用『』括起來,代表各句當中的轉化點。 |
第 5 篇回應 | 回應者:POP |
老師~ 那這句照定義來說就是擬人為物吧? |
第 6 篇回應 | 回應者:流浪魚 | strayfish520@yahoo.com.tw |
此句將「濕淋淋的路人」比喻成「一條條的魚」,接著運用「魚」的性質做出「游」的動作。 基本而言,譬喻法是根據喻體與喻依的「相似處」做出比喻。因為路人「濕淋淋」,所以依此聯繫到「魚」。而若為「轉化法」,則「魚」這詞彙根本無須出現在文字中,因為轉化是屬於性質的轉變,換句話說,人在轉化法中【依此例句】,他已經變成魚了,所以牠會游來游去。也就是說句子必須改寫成「濕淋淋的路人,嚴肅沉默的從籬笆牆外游過去。」 |
第 7 篇回應 | 回應者:丫丫 |
老師~請問這句參考書上為什麼說是轉化法?? 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 |
第 8 篇回應 | 回應者:噪音 |
「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捲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裡漸漸地上騰,漸漸的不見,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以「朝來人們的祈禱」比喻「遠近的炊煙」;而「遠近的炊煙」「在靜定的朝氣裡漸漸地上騰,漸漸的不見」,就像是「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 若要說有「轉化」,應該是指「天聽」。自然的「天」不會聽,轉化之後才有「天聽」。 如果參考書說這整句是「轉化」,您應該寫信去問參考書的作者。 |
第 9 篇回應 | 回應者:流浪魚 |
此句亦可用「移覺法」來詮釋,即是用聽覺的摹寫【天聽】來表達原本屬於視覺的摹寫【炊煙】。 |
第 10 篇回應 | 回應者:南一 |
「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捲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裡漸漸地上騰,漸漸的不見,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 應該是沒錯的,它屬於轉化而且還兼有譬喻。1.【炊煙】是實的、【祈禱】是虛的,這句是轉化中的「形象化」。2.以「聽覺」的摹寫印象【天聽】來表現出,「視覺」中摹寫印象【人們】的。 以「朝來人們的祈禱」比喻「遠近的炊煙」;而「遠近的炊煙」「在靜定的朝氣裡漸漸地上騰,漸漸的不見」,就像是「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 若要說有「轉化」,應該是指「天聽」。自然的「天」不會聽,轉化之後才有「天聽」。 所以啦!這句子有轉化是無庸置疑的,問的人......問題在哪裡呢? |
回【 集思廣益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