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 題:設問法 | 點閱:2102 |
張貼者:黑茹 | No Email |
設問法分三種,其中我對【提問法】有些疑惑? 【提問法】是(1)自問自答 (2)有問有答? 那“對話”算【提問法】嗎?>< |
第 1 篇回應 | 回應者:黑茹 |
抱歉!這是在教學研究會中和其他老師突然討論到的,就唐突波文了! 正在上〈為學一首示子姪〉,當中第三段貧富和尚的對話裡發想出來的問題? 【原文】 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問題】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這樣算提問嗎?我覺得光看「子何恃而往?」是懸問,但後面又接了回答,我就有點困惑了! (思考:提問是「有問有答?」或「自問自答?」) 懇請賜教!謝謝! |
第 2 篇回應 | 回應者:噪音 |
這其實是「設問」辭格的老問題了,會出現這樣的疑問,源於「設問」辭格定義並未深究及規範「敘述者」差異。 舉例來說, 【例一】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這個例子涉及兩個不同的敘述者, 與底下的例子有異: 【例二】太守謂誰?廬陵歐陽脩也。(醉翁亭記) 我們的教科書與學者的修辭著作中,「提問」都適用於【例二】,不適用【例一】。 且以「南一」給的「設問」辭格定義來解說這問題: 懸問:作者內心確實存有疑惑,而刻意將此疑惑說出詢問的。 將此定義來檢視【例一】,「子何恃而往?」是「富者」內心確實存有疑惑,而刻意將此疑惑說出詢問。若這樣看待,「子何恃而往?」屬於「懸問」。 可是,文章中的「富者」並非文章的「作者」,這裡「富者」與「貧者」的對話,字面上分屬不同「敘述者」,實際上都是「作者」行文的安排,在這一段對話中,真正的「作者」內心並未存有疑惑,而是「作者先假設問題,激發讀者疑惑,再說出答案」,屬於「提問」。 提問:作者先假設問題,激發讀者疑惑,再說出答案。有引起注意、加深印象、凸顯論點、啟發思考的效用。 從「作者」為文章「敘述者」的角度,與從文章中不同角色所形成的不同「敘述者」的角度,就會產生判斷設問分類的不同。 從定義「提問」與「懸問」皆明舉「作者」而言,很明顯的,【例一】中,作者借用不同角色形成對話,這對話應當屬於「提問」。 【例一】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
第 3 篇回應 | 回應者:黑茹 |
茅 塞 頓 開 ! 通 樂 ! *^ ^* 謝謝學長~~叩首 |
第 4 篇回應 | 回應者:噪音 |
不客氣,免禮~~~ |
第 5 篇回應 | 回應者:劉曼蒂 |
好詳盡的解說,馬上能了解提問者的疑惑還能加以分析,太佩服了! 以前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國文科網站真是長知識的好地方~ |
第 6 篇回應 | 回應者:噪音 |
既然不嫌棄,記得有空來逛逛啊! |
第 7 篇回應 | 回應者:sunny |
那麼,備課用書寫「子何恃而往?」(懸問)是以說話者立場;但是,若依「定義」而言,應改為「提問」,是嗎? (似懂非懂......+_+?) |
第 8 篇回應 | 回應者:噪音 |
備課用書寫「子何恃而往?」(懸問)是以說話者立場; 但是,若依「定義」而言,應改為「提問」 →是的。 辭格的定義是判斷的依準(這就是學術規範與科學精神),若否,便無從判斷了。 |
回【 集思廣益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