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 題:關於「雅量」一文 | 點閱:679 |
張貼者:噪音 | No Email |
【關於「雅量」一文】2016-9-24,發表在社群中 朱宥勳一如往昔的借題發揮(朱文連結附在最後),對國文這一科「亂噴」。 〈雅量〉一文在課堂上,常常也是我拿來舉例「不佳文章」或「幽它一默」的素材,可以認同朱宥勳所言「文字粗淺平板,沒有藝術價值」的批評。但是,外行人就是外行人,一篇不怎麼完美的課文,就算「沒有任何思想性和議題性可言」,因為有缺陷,正好給了上課教師更多更大的發揮空間。 若要說〈雅量〉這一課是倡導「和稀泥」或「鄉愿」,那顯然是朱宥勳不能理解這篇文章,不然就是開頭所講的,一如往昔的借題發揮,對國文這一科「亂噴」。 〈雅量〉一文所舉的布料、鞋子、日出、鳥鳴,這跟「公民社會多元議題」有什麼關聯呢?這純粹就是「私人偏好」,你喜歡的,我未必欣賞;我熱衷的,你未必在意。這要強調的,是一種與人相處的「尊重」,就算這些論點屬於美學上的「相對主義」,也跟編輯課本要選誰的文章、誰的詩歌文章應該選入課文,完全是不同層次的課題。 課文中有一段提到對「人」的好惡,作者淺淺帶過,以「情人眼裡出西施」的說法輔證,確實是「淺薄」了點。但整篇文章要講的「包容」與「尊重」,立論基調就是「生活中對於私人偏好的尊重」,如此也能讓朱宥勳硬扯到「公民社會多元議題」,和「鄉愿」、「標準不一」的角落去拳打腳踢一番,實在是幼稚得可笑。 這也就難怪許多學生看不起這種「為批評而批評」、「為私欲流動而批評」的作者了。 附上兩篇文章連結,這也是很好的教學素材與補充。 2016年09月07日,蘋果日報,朱宥勳 《雅量》教不會我們需要的雅量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20160907/943623/ 2016年9月23日,聯合報,陳煥民 到底是河蟹還是綠豆糕?〈雅量〉背後的哲學問題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1979267 |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