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菊,花之隱逸者也」,是轉化還是譬喻? 點閱:1210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國中國文課程,從102學年起,三家版本的教材,就將「修辭」單元從課本的語文常識中移除,改成搭配各篇範文的應用練習,或者附錄在各課、各單元之中。

這個改變是值得肯定的,應該也是教育部對於課程教材與會考命題的方向有了這樣的決定,出版社才會不約而同,或有志一同的改變教材。同時呈現的,還有會考命題,104、105兩年,都沒有出現考修辭格的試題。

修辭考不考是一回事,探究教學細節又是另一回事。這幾天遇到一個課文的小疑義:「菊,花之隱逸者也。是轉化還是譬喻?」這問題頗有趣,咱也獻曝稍微推敲一下。

譬喻是轉化的基礎,轉化是譬喻的進階,兩者最大差異在於「錘鍊字句」的技巧與創意,這應用在寫作練習中,是個重要又有趣的項目。「譬喻」就不多說,「轉化」的原理是這樣的:

A跟B是不相屬的兩種存在或現象。
本體是A,將B的質性應用在A。

例如:
桃花聽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幾點粉淚,一片片凝在地上。
漫步在夕陽餘暉裡,晚景的溫存就這樣被我偷嘗了不少。

A還是A,只是讓A呈現出屬於B的質性。

那麼,「菊,花之隱逸者也」,是轉化還是譬喻呢?

菊,隱逸者也
/譬喻

菊,花之隱逸者也
/當然也是譬喻,不是加了「花枝(花之)」就從「花」變成「烏賊」^_^。

這「花」是「菊」本身的質性,「花之隱逸者」的「花」是繼承本體「菊」而來,而「隱逸者」原本就拿來比喻「菊」。

從「隱逸者」到「花之隱逸者」,為何會生出「譬喻」變「轉化」的疑義呢?

假設「花之隱逸者」是「轉化」,那麼,只有兩種情況:
一、「花」呈現了「人性」。
二、「隱逸者」呈現了「花性」。

如果認為轉化在於「花」呈現了「人性」,那麼,「人類中的飛魚」、「人類中的獵豹」、「人類中的海格力斯」等語,是否也應當視為「轉而化成」了魚性、豹性、神性呢?

我只將上述三者都視為「譬喻」,同理,「花之隱逸者」也是。

如果認為轉化在於「隱逸者」呈現了「花性」,「隱逸者」變成本體,而「花」變成附著在本體的屬性,放回「菊,花之隱逸者也」句中,整個主次就錯亂了。

「菊,花之隱逸者也」,就只是一個簡單的譬喻,而且是周敦頤別有用心卻禁不起論證的兩光譬喻。

2016/11/4,下午 10:00:48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