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的「之」字 點閱:806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四月底,桃園有位國文老師透過私訊,與我分享了一個問題,在線上一番討論之後,彼此有了共識,我也將整個內容分享到自家社群中,幾位阿姨認為有參考價值,所以也分享在此,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問題】
對於「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的「之」字康版解為「助詞,無義」有些困惑,雖然康版有請師大楊教授解釋,困惑的點在於若要解為「助詞,的」是否也不算有誤?

(康軒網上的解釋)教材服務/教材Q&A:2下p104「世以此定華玉『之』」詞性說明
師大楊如雪老師的回覆如下:「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裡指「華、王兩人孰優、孰劣」。「華王優劣」本身即是主謂結構,「華王」為主語,「優劣」為謂語(屬表語性質)。「之」作為主語謂語之間的結構助詞,不必等於「的」。

【阿賢的淺見】

楊教授的說法,「『之』作為主語謂語之間的結構助詞,不必等於『的』」,就是過去被簡述成「『之』不等於『的』」的其中一種狀況。

這邊您可以注意到楊教授的用詞「不必等於」,這跟直接講「不等於」是不一樣的,至少,「不必等於」就有「語帶保留」的意味。

因為語法問題,會因為解析的方式不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而解析語法,是基植於「解析者對於文義、句意的解讀」,也就是說,解析語法的第一道工序,通常是文義理解,這就造成語法解析的方式與結果互異,這在「虛詞」很常見。

楊教授的分析與說法很完整,不過,我只對於「之」在主謂結構中、「作為主語謂語之間的結構助詞」,這個「結構助詞」有點小小異見而已,我會認為解作「語氣助詞」更好。

至於「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翻譯成語體文時,會出現「的」字(評斷華王的優劣),通常是我們在語意解讀、轉譯成語體文,受到語體文的文法習慣,同時將「優劣」視為「名詞」所致。

這其實不是國中生應該處理的課題,我人微言輕,沒法子撼動大環境的積習。不過,在教學上,可以讓國中生直接體會,「之」有意與無意,對於整個句子或詞組的意思,有著不同的影響。

例如〈愛蓮說〉的「水陸草木之花」,有「之」跟無「之」,整句的意思差異很大。「菊,花之隱逸者也」這句也是。

「水陸草木之花」跟「水陸草木花」,少了「之」字,整句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這個「之」,它的「結構」效應很明顯。

而「菊,花之隱逸者也」的「之」字,也明顯呈現著「結構」效應,而且是「從屬關係」的「結構」效應。

〈晏子使楚〉的「齊之臨淄三百閭」,有「之」跟無「之」,整句的意思沒有差異。
〈刻舟求劍〉的「是吾劍之所從墜」,有「之」跟無「之」,整句的意思也沒有差異。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有「之」跟無「之」,整句的意思也沒有差異。

以上三個例子,整句的意思沒有差異,但是說話或行文「語氣」有差異,這就是我說解作「語氣助詞」更好的原因。而且,學生也能從實際的例子去琢磨體會「結構」跟「語氣」兩種效應的差異。

2017/5/9,下午 09:53:11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