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對偶」與「對比」 點閱:2031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2016-12-2,回覆社團提問,原問題概述如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否具備了「對比(映襯)」?

---【五塊錢解讀】---
【對偶】
形成條件包括「形式結構」與「內容意義」,而「形式結構」一定要有,才能成為「對偶」。

【映襯(對比)】形成條件
由「內容意義」的差異對舉形成,不由「形式結構」決定。

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式結構」與「內容意義」合於對偶寬對的條件,而其「內容意義」的差異對舉也合於映襯(對比)的條件。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也是。它是七律的對仗聯,屬於「形式結構」與「內容意義」的對偶,同時也具備了「內容意義」的差異對舉(對比)。這聯語同時具有「對偶」與「映襯」,屬於修辭判斷,與上下聯語意「轉折」是不同範疇的判定。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是純粹道理論述;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則是文學修飾手法,是明顯的譬喻。當然,僅此一句作為試題考修辭,是不恰當的,因為句子沒有前後文來支撐它的譬喻作用。

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成語、俗諺,原本前後文的意思,已經凝固到這句子本身。也就是說,這句子具備著文化累積的底蘊,就算沒有「原文」在使用的當下支持,在這個文化系統底下,大多數人也可以知道它在比喻什麼。

至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沒有映襯?這要看我們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語的解讀。

這裡要先理解文學表現手法的象徵(不是修辭格的象徵),通常具有多重意象與內涵。例如「朱、赤」與「墨、黑」,這兩組,自然不是單純從生活用品,隨便舉兩個兩個顏色作例子,「朱赤」、「墨黑」從顏色的明亮表現,加上人們對兩者的心理親和度與文化認知,就存在著象徵「好」與「壞」對舉的內涵。

因此,從其「內容意義」的差異對舉來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語,本身就是以「映襯」所能產生的效果,來達致諷喻初衷。

2017/1/1,上午 12:37:14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