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五柳先生傳〉「酣觴賦詩」的句式結構 點閱:7127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對於「酣觴賦詩」的句式結構,個人傾向於「動+名│動+名」。

「酣觴賦詩」的句式結構,若要追溯本源,有以下兩種思路可以參考:

一、「五柳先生傳」在不同版本中,「酣觴賦詩」是有異文的,「銜觴賦詩」是其中之一。

這部分,我不是考古學者,沒做過相關考據,所以也不能打包票,不過網路上這個版本討論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Talk:五柳先生傳

從這思路看,「酣觴賦詩」的句式結構,作者行文的本意,有可能是「動+名│動+名」。

二、通常一個作家會有遣詞用字與造句的習慣,可以從現存的《陶淵明集》查看。

有「觴」的各種用法,這裡且略。

有「銜觴」的用法,出現在「詩」:
「嘉遊未斁,誓將離分,送爾于路,銜觴無欣。」(答龐參軍)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和郭主簿二首之二)

有「酣」的用法,出現在「詩」與「文」: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飲酒二十首之十三)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擬古九首之七)
「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二)

「常會神情獨得,便超然命駕,徑之龍山,顧景酣宴,造夕乃歸。」
「好酣飲,逾多不亂。至於任懷得意,融然遠寄,傍若無人。」
「中散大夫桂陽羅含,賦之曰:『孟生善酣,不愆其意。』」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自祭文)

這裡能看見文章中「酣飲」與「酣飲賦詩」的用法。如果「酣飲」在這些句子中可以解作「副+動」,那麼,「酣觴賦詩」的句式結構解作「副+動│動+名」,似乎也有些道理。

在第二個思路,從〈自祭文〉「酣飲賦詩」一語來看「酣觴賦詩」,解作「副+動│動+名」,可能也合於作者行文的本意。

不過,「酣觴」的用法只見於「五柳先生傳」一文,而且有「銜觴」、「啣觴」、「酬觴」等不同版本,要將「酣飲」跟「酣飲賦詩」拿來支持「酣觴賦詩」是「副+動│動+名」合於作者行文的本意,其實也是有待商榷的,因為「觴」字和「飲」字的本義不同,放在句子中形成的語感也不同。

陶集中「觴」的各種用法,我也無心去逐一探究了。如果將「酣觴賦詩」一語放回〈五柳先生傳〉一文中,並將之解作「動+名│動+名」的句式,「酣觴」與「賦詩」會形成對偶,有著形式均齊、質感等量的效果,同時產生對稱的美感。

這裡要從「質感等量」來推演教學上可以實施的文句錘煉的過程,並引導體會其錘煉的效果。

喝酒/寫詩
  ↓
飲酒/作詩
  ↓
快樂地喝酒/率真地寫詩
  ↓
暢飲杯中酒/直抒心中詩
  ↓
酣觴/賦詩

也就是說,「酣觴」意即「飲酒」,只是「飲」字不能曲盡五柳先生「飲的情態」,所以用「酣」的「沉浸、暢快」來升級「飲」,「酣」即「快樂地喝」而不只是「喝」。同時也對應「賦詩」的「賦」,讓「賦」不只是寫的動作,同時也有了「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南朝鍾嶸《詩品總論》)的內涵。

這時「酣觴」是「快樂地喝/酒」,「酣」字有「沉浸其中、深得滋味」的概念,而「觴」則借代「酒」。「酣觴」與「賦詩」因著形式均齊,交互影響,讓「飲酒作詩」兩件事一起在內涵上更顯豐富,同時也呼應前文「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與「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的情態。

這裡順便探討一下「造飲輒盡」的「盡」,應該解作「喝完」或「盡興」?

受到邀請,到朋友家裡喝酒,五柳先生求的是「快樂地喝酒」?還是「把朋友的酒喝完」呢?

從文本線索去解讀,很顯然的,「造飲輒盡」的「盡」應該是「盡興」,這個「盡興」是放下世俗虛文,解放禮教矜持,不慕、不求、不戚戚、不汲汲,是復得返自然(本性)的無懷氏與葛天氏之民,如果還是解作「喝完」,那實在是厚誣這位先生了。

最後也分享一點點心得:

一是教師不宜拿備課用書的翻譯,回頭來套解原文的詞語句式。

二是課本注釋或見其不足,正是教師備課下工夫,復於課堂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去探查詞義與重新詮釋的好材料。(延伸:是「氣派整齊」?抑或是「氣派莊重」?──回歸文本探詞意

2017/5/28,上午 12:15:47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