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印象四則〉第一則「蝴蝶的家」試講 點閱:1764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南一版國中國文第五冊》選讀二
〈印象四則〉第一則「蝴蝶的家」試講


「蝴蝶的家」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一、對於「美」的純欣賞
二、少女的提問
三、作者自問
四、結語

第一部分是寫對於「美」的純欣賞,也就是作者「觀蝶」的印象,這印象是以文字從兩個步驟來還原的:一是「交織的動線」,二是「景物的和諧」。

何謂「交織的動線」?何謂「景物的和諧」?

「交織的動線」是指飛舞的顏色(蝴蝶)與流動的線條(溪澗);而「景物的和諧」則將上述「交織的動線」再添入不同層次的質感,即岩壁的陰影、蝶舞的輕盈、溪水的清澄,與或坐或臥、靜靜觀蝶的人。

行文至此,正是作者文中所謂:「只是純欣賞一種美,在下意識裡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既然說它「理所當然」,指的也就是第三部分「作者自問」中:「心是一面鏡子,讓它沒有波瀾的加以反映」的正面回應,對於「美」,只是理所當然的如實呈現而已。

如果文章至此結束,它只是一篇很普通的「賞蝶紀事」。不過,當時在場的一位少女的提問,讓作者捕捉到「賞蝶之外」的一絲靈光。

「蝴蝶的家在哪裡?」

這是少女的提問。作者並沒有說明「一時楞住」之後,有沒有向這位少女解說「蝴蝶的家在哪裡」或者「蝴蝶是不是需要一個家」,也不去探討「需要一個家」的是蝴蝶還是少女?文章延續少女的提問之後,寫的卻是作者「對少女的印象」:「也許,對她而言,家是最後的庇護所,光明而安全。」

這樣的想法,純粹是從「人」的角度去觀照,已經超出是「心是一面鏡子,讓它沒有波瀾的加以反映」的限定範圍,也就是說,作者已經「動念」;而少女的心思,其實類似於楊喚在夏夜一詩中所展現的童趣,經過轉化之後呈現的「人味」。

跟前述「觀蝶」不同的是,這個「印象」不是從景觀得來的,也不是肉眼所見,它是從一個提問觸發出來的。對於不同的美,豈能固守著單一的模式去讀取?如果美的誕生本身就是一陣波瀾,讀取它的「心鏡」又豈能無動於衷?所以在第三部分「作者自問」中,在「是否應該讓心是一面鏡子,讓它沒有波瀾地加以反映」之外,作者還要加上一句「或者也應該注意到背後的某些事實呢?」

這個「背後的某些事實」與蝴蝶無關,也與「蝴蝶的家」無關。「蝴蝶的家」是從少女口中即景占成,轉化自然之物而成的一句童詩。這分突如其來的詩意,作者當然也捕捉到了,所以才有本文的命題與謀篇。

談到「詩意」,當然存在著「美的純欣賞」,但更多時候,它有著「意在言外」的寄託。當我們為人、為事、為物所觸動,一旦深究其「背後的某些事實」,那原本的感動是否也會因此而變動呢?作者沒有多作說明,讓文章維持在書寫「印象」的基調,但是他留下一個問號,剛好接續最後一段的結語:「驚疑大概真的是哲學的起點,她的問話則是一句詩。」

少女的「驚疑」,或許是少女向外探索自己人生價值的起點,不過它反映在作者的心中則成為「一句詩」。作者的「驚疑」讓他意識到:「在下意識的活動中,並非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不管是少女還是作者,這分「意識」的浮現,是思考的開始,也就是作者文末所言的「哲學的起點」。

「起點」就放在「結論」,因為只是要書寫「印象」而已。

2005/7/29,下午 06:20:41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