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轉貼》國文教育::>_<::考試目標是什麼? 點閱:1427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涂釋仁/高中國文教師(台北市)】

今年大學學測國文考科以網路文字、符號出題,受到社會很大的關注,但對於身處第一線教學現場的高中國文老師而言,卻不是那麼驚駭。因為這個問題不是突然出現,而是有其發展軌跡。


以學測為例,八十七年首見「閩南方言」的考題,要求考生能正確判斷出「霧煞煞」、「強強滾」、「紅不讓」等詞彙的來源。八十八年則有「遜斃了」、「出手很凱」等青少年次文化用語進入考題。八十九年進步到直接以LKK為考題選項。九十一年有電影片名,選項敘述如「現代電影文化對語言影響甚大,語料中的『○○七』、『藍波』即因電影賣座而成為新詞彙」。另外九十一年的指定考科國文試題則要求學生辨認泊車、宅急便、忍者、涮涮鍋、物語等詞彙何者源於日語。


今年的網路文字符號題與以上題目的精神是不是很相似?這樣的題目很清楚的要求應考者必須懂得或至少略識閩南方言,熟悉青少年用語、俚語、俗語,對娛樂文化不陌生,也要清楚都市生活,更對網路世界十分了解。如果你的母語不是閩南語、或是生活在鄉下與離島、可能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抑或生活圈比較狹小、另類(如大陸台商子弟),那麼很抱歉,請自求多福。


何以致此?關鍵在於語文類科考試目標的不正確。課堂上所進行的是雅文化的教學,而生活中則人人皆可受通俗文化的浸染。有雅文化的語文能力為基礎,則學習者將更容易吸收與應用通俗文化中的語彙,而無其鄙陋粗暴。雅文化的語文學習有其正確性(誤讀誤寫即錯)、共通性(為不同時代與地區的人所接受),因此適於訂定學習與考試標準,要求學習者逐步到達。至於通俗文化的語彙因是發展中的,所以詞義多歧異,易受地區和時代的限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須接受。若以此作為學習與考試的目標,必定問題叢生。


試問:我們可以訂定高中畢業生須認得多少漢字的某項標準,難道也應規定他必須懂得多少個網路符號嗎?況且網路符號還真是天馬行空,一如今年考題中出現的「::>_<:: 」,一定是哭嗎?氣得臉都皺在一起了可不可以?滿臉豆花可不可以?如果上下文可以通順,對錯的標準何在?若有考生這樣寫,大考中心怎麼評分?


考試是為了評量學生的程度,至於是什麼程度,還請仔細思量。那麼多年了,中學的國文教學還在這個困惑中打轉,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2006/01/24】發表於聯合報,經徵詢作者同意轉貼

2006/2/8,下午 10:06:49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