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這樣的下雨天,不知道好不好? 點閱:3820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康軒版第二冊第十一課〈下雨天,真好〉

這是一篇節選過的課文,如果是作者自己節選的,那就是作者在開我們的玩笑;如果是其他人節選的,那麼,這個負責節選的人,肯定跟作者琦君有仇。

第一段,開門見山,直接破題,道出對雨天的欣喜之情。

以「感嘆」來強調:
「啊,好極了!又是個下雨天。」句中的「又是」二字,也強調著這樣的感情。

喜歡下雨天的原因:(這「原因」也是文章後續發展的重點)
  雨天總是把我帶到另一個處所,(轉化:擬人)
            ↓ 
           在那兒,
        我又可以重享歡樂的童年
              └─┬─┘
                │
              ┌─┴──┐
            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感嘆)
                 ↓
        我要用雨珠的鍊子把串起來,繞在手腕上。
           (轉化:擬物之「具象化」)


【問題】雨天總是把「我」帶到一個什麼樣的「處所」?
  → 一個可以重享「童年歡樂」的境地。

【句型】用「B」把「A」串起來
【課文】   我要用「雨珠的鍊子」把「它」串起來
【例句比較】   用「黃金的鍊子」把「珍珠」串起來
  → 「黃金」只是鍊子的材料,「珍珠」才是要串起來的寶貝。
  → 「雨珠」只是鍊子的材料,「它」才是要串起來的寶貝。

【文意深究】
「下雨」只是「媒介」,一個「觸景生情」的「媒介」。讓作者覺得「下雨天,真好」的原因,在於被串起來的「它」。

【問題】「把它串起來」的「它」是什麼?
  → 那些「有趣的好時光」,也是指「歡樂的童年」。

【問題】串起來之後,為何不戴在脖子上?為何說「繞在手腕上」?
  → 「戴在脖子上」給別人看,「繞在手腕上」給自己看。
  → 「繞在手腕上」有「捧在手心裡」的聯想,表現「珍愛」之情。

【問題】那麼,請問作者喜歡下雨天的原因是什麼?
  → 「雨」勾起了「童年的歡樂記憶」。


第一段要處理的是:「下雨天」為什麼「真好」的原因。接下來的二、三、四、五、六段,都在敘述「歡樂的童年」,也全都扣著「下雨天」來寫。

場景:浙江永嘉老家,年僅六歲的「我」。
第二段,寫母親。
第三段,寫雨天在院子裡玩。
第四段,寫長工,以阿榮伯為代表。
第五段,寫父親。
第六段,寫「熱鬧」,大人聽曲,小人吃東西。

總結這五小段的內容,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對於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而言,「下雨天,真好」的原因就是「有吃有玩有人陪」,若要講抽象一點,就是所謂的「幸福的感覺」。

第七段,寫淒涼寂寞。
第八段,寫「莫名其妙」。

前幾段從「溫馨」寫到「熱鬧」,到了第七段一下子「變調」為「淒涼寂寞」,造成情感上的極大落差,這樣的落差,如果沒有處理好,那就是「先盛後衰」的敗筆了。

放開「先盛後衰」的敗筆不談,且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文章如果不這樣「變調」,就會陷溺在「童言童語」裡面,然後結束,這樣會讓整篇文章顯得很「ㄙㄨㄥˊ」,欠缺引人品味的深度。可是,「變調」為「淒涼寂寞」,又會讓文章脫離主題,變成「下雨天,真不好」的局面。所以第八段,也就是最後一段,就必須扭轉「離題」的危機,把文章拉……拉回主題。

再來看文章最後兩段的敗筆。

為了避免從「熱鬧」到「淒涼寂寞」的突兀之感過於明顯,所以第七段的開頭這兩句: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
「然而誰能不長大呢?」
就必須負起橋接文意,轉換文氣的功能。

這樣講很抽象,讓我打個具體一點的比方,好比說一輛在高速公路上飛奔疾馳的車子,從時速一百一十要進入市區停紅燈,在進入「交流道」前,與在「交流道」中的減速就很重要。車子不可能以高速直接衝到紅燈前,從時速一百一十立刻變成時速零,就算車子可以做得到,坐在車上的乘客也會受不了。

看看第七段的內容: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
然而誰能不長大呢?
到杭州念中學了,下雨天,我有一股淒涼寂寞之感。

如果「不長大」  →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
但是「不能不長大」→所以離家到杭州念中學
         →所以不能再「沉浸於雨的歡樂中」
         →所以「下雨天,我有一股淒涼寂寞之感」

文章到了第七段突然「變調」為「淒涼寂寞」,就算有了橋接文意、轉換文氣的兩句,對讀者而言,這樣的情感落差,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反覆讀了幾次,總會覺得「到杭州念中學了,下雨天,我有一股淒涼寂寞之感」這一句,怎麼也銜接不上前兩句,真的只能用「天外飛來一筆」來形容文意的錯斷。

如果第七段的前後錯亂,是「天外飛來一筆」;那麼,「莫名其妙」的第八段,整段文字就是「神來之筆」── 神經病跑來加一筆,很難相信這是出自名家手筆的文章。

第八段的內容是:
有一次,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
我駐足凝望著碧藍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
卻聽得放鶴亭中響起了悠揚的笛聲。
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笛聲低沉而遙遠,然而我卻仍能依稀聽見,在雨中。……

從文意的承接來看,「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自然還是「淒涼寂寞之感」,帶著「淒涼寂寞」駐足凝望,看著「碧藍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卻聽得放鶴亭中響起了悠揚的笛聲」,這「卻」字在此,是說「悠揚的笛聲」令人心神振奮嗎?如果是,這樣的描寫空泛無根,前後毫無承接,而且文末又說這雨中聽笛,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這「悠揚的笛聲」,其實是「低沉而遙遠」的。而今的我,因為「下雨天,真好」,所以「在雨中」仍然能夠依稀聽見許多年前那「低沉而遙遠」的笛聲;因為「下雨天,真好」,所以「在雨中」那「低沉而遙遠」的笛聲,聽起來是「悠揚的」,是令人喜悅振奮的?

是這樣嗎?好像又不是這樣。

課本裡的「欣賞」寫道:「『淒涼寂寞』的感覺是抽象的,作者卻藉著聽笛的描繪,讓讀者可以具體而真實的領會,於是屬於童年的歡樂,便隨著悠揚的笛聲幻化了,消失了,留下咀嚼不盡的綿長情韻。」

「淒涼寂寞」的感覺是抽象的 → 這個當然。

作者卻藉著聽笛的描繪,讓讀者可以具體而真實的領會
 → 原來笛聲是對「淒涼寂寞」具體而真實的領會,
   那就不是令人喜悅振奮的囉!

於是屬於童年的歡樂,便隨著悠揚的笛聲幻化了,消失了
 → ???

留下咀嚼不盡的綿長情韻
 → 這個我知道,就是文章最後的「……」,
   不過,個人認為寫成「※@※○#X」,也許會更好。

2006/6/4,上午 05:44:03

1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翰林版第四冊第十二課,也節選了〈下雨天,真好〉一文,共有十段。從內容上看,翰林版自然比較接近原文。比較兩篇節選課文的最後兩段,雖然翰林版的稍微好些,但是最後一段,同樣被「劫選」得「莫名其妙」。

康軒版第七段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然而誰能不長大呢?到杭州念中學了,下雨天,我有一股淒涼寂寞之感。

翰林版第九段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然而誰能不長大呢?到杭州念中學了,下雨天,我有一股淒涼寂寞之感。因為我想念遠在故鄉的母親。下雨天,我格外想她。因為在幼年時,只有雨天裡,我就有更多的時間纏著她,雨給我一分靠近母親的感覺。


康軒版第八段、翰林版第十段
有一次,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我駐足凝望著碧藍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卻聽得放鶴亭中響起了悠揚的笛聲。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笛聲低沉而遙遠,然而我卻仍能依稀聽見,在雨中。……

在這最後一段中,康軒版與翰林版原全一樣,細微的差別只在於翰林版少了「低斜」兩個字,作「……碧藍如玉的湖水和低斜的梅花」。


2006/6/4,上午 11:49:24

2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名作家琦君於7日凌晨去世 享壽90歲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6/06/07/67417.html

 知名作家琦君於5月13日因感冒感染肺炎,住進和信醫院。20日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於6月7日凌晨4時45分家屬隨侍在側去世,享壽90歲。即將移往第二殯儀館,預定6月19日上午8時30分於第二殯儀館懷恩廳舉行公祭。

 琦君,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民國6年生。5歲開始習字,閱讀中國古典詩詞,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央大學、文化大學等校中文系教授。從古典文學過度到現代文學,她的文字被公認為最成功的典範,她的文章最為人稱道的是溫柔敦厚,悲憫人性的弱點。

 榮獲文協散文獎章、中山文藝獎。《鞋子告狀》榮獲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此處有仙桃》榮獲國家文藝獎。著有《母親的金手錶》、《橘子紅了》、《三更有夢書當枕》、《青燈有味似兒時》、《淚珠與珍珠》、《水是故鄉甜》、《萬水千山師友情》等散文及小說、兒童文學等書四十多種,作品多次為《讀者文摘》中文版轉載,曾被譯為美、韓、日文,極受海內外讀者喜愛,也是作品入選中學課本最多的作家。旅居美國多年,2004年與夫婿李唐基返台定居。


相關網站:
紀念 琦君:琦君迷同學會 滿溢溫暖的友情
九歌文學網
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系統


2006/6/7,下午 09:47:50

3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作家琦君凌晨病逝 享壽90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3345810.shtml

【中央社台北七日電】

曾出版「橘子紅了」、「三更有夢書當枕」等多本散文和小說的作家琦君今天凌晨四時四十五分病逝於和信醫院,家屬隨侍在側,享年九十歲;琦君家屬和朋友決定於十九日上午八時三十分於第二殯儀館懷恩廳舉行公祭,送這位在台灣文學上有重要貢獻的作家最後一程。

琦君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民國六年生。五歲開始習字,閱讀中國古典詩詞,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畢業。

她曾任中央大學、文化大學等校中文系教授。從古典文學過渡到現代文學,琦君的文字被公認為最成功的典範,她的文章最為人稱道的是溫柔敦厚,悲憫人性的弱點。

琦君和夫婿旅居美國多年,這幾年才返台定居,健康情形穩定,最近一次露面是接受亞洲華文作家協會表揚,曾出席在台大校友會館的表揚會中。

據了解,琦君於五月十三日因感冒感染肺炎,住進和信醫院,二十日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今天凌晨不幸病逝。琦君曾榮獲文協散文獎章、中山文藝獎。作品「鞋子告狀」榮獲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此處有仙桃」榮獲國家文藝獎。

她著有「母親的金手錶」、「橘子紅了」、「三更有夢書當枕」、「青燈有味似兒時」、「淚珠與珍珠」、「水是故鄉甜」等散文及小說、兒童文學等書四十多種。

【2006/06/07 中央社】【聯合新聞網】


2006/6/7,下午 10:03:29

4 篇回應 回應者:may037
在中時電子報看到時很驚愕。
今天介紹琦君時,有學生大喊「還沒死喔!」,讓我臭罵一頓,沒想到……
明天課堂上宣布這個消息時,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呢?還是會有嘻鬧聲吧?
如何才能讓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學會矜憫,如何讓他們了解不是每件事都能拿來開玩笑。
想到這兒格外沉重。



2006/6/7,下午 10:12:32

5 篇回應 回應者:土撥鼠
要讓孩子尊重生命
除非要有切身之痛吧,或是有個”對”的情境
關於琦君女士,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她的著作
而是她對於引進國外優良讀物的用心
例如:漢聲出版的少年姆指文庫
有幾篇導讀正是出自琦君女士的撰寫
她一貫溫柔與親切的話語,讓當時的我
對姆指文庫深深的著迷


人擺脫不了一死
曾經有一位先輩逝世的消息,令我忍不住淚流的
就屬錢鍾書了
因為大學時,身兼記者的老師,介紹採訪錢鍾書的過程
對他博學強記,不為病魔所累的精神
我除了瞠目外,更忍不住的買下當時臺灣他所有的出版品
果然拜讀完談藝錄與管錐篇後,便了解即便窮我一生之力
也只有望塵莫及
所以當他逝世的消息傳來,
一陣鼻酸,而書架中的書籍頓時成了碑石....

心中的燈似乎又加一燭了


2006/6/8,上午 07:46:49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