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古蹟巡禮」之「德記洋行」 點閱:3082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文章與照片由湘靈老師提供,感謝湘靈的分享。






典型的「殖民式建築」。灰黑色屋頂、雪白色迴廊、深綠釉瓶欄杆,展現素雅的異國空間。

「德記洋行」為同治6年(1867)英商所設,經營茶葉出口貿易,並辦保險及銀行代理。當時英商怡記、和記、美商唻記和德商東興記,合稱「安平五洋行」,最負盛名。德記洋行為英商所設三家商行之僅存者。日治時期館舍售予日本鹽業會社;大戰後,為台灣製鹽總廠接收。民國68年,由台南市政府規劃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摘自「簡介」

* * *



這是附近街道上的「船形燈」,造型很特別唷!

* * *

「安平」古地名叫「大員」,「大員」是「平埔族」發音。「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內牆壁上貼著「大員生民生活文化館」,館內陳列許多關於先民開墾、耕耘、興學等逼真的蠟像。


私塾。


「泰雅族」打獵圖。
泰雅族人的刺青是刺在臉上,而且他們也很會刺繡。


「清代舢舨船」的模型。


「荷蘭船Duyfken號」的模型。


鄭成功接受荷蘭人投降。


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

Q:鄭成功旁邊的儒士,看出來是誰了嗎?
A:就是「諮議參軍」陳永華喔!他對台灣的貢獻很大,因此像府前路的上的「永華宮」或「永華路」都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

【陳永華簡介】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二十歲時補弟子員,後棄功名,通孫吳兵法,窮孔孟之書。平時事親至孝,待人和藹。延平郡王鄭成功賞識陳氏才華,聘為參軍,使輔佐世子鄭經。

永曆十六年(一六六二年)五月,鄭成功積勞病逝,鄭經嗣位後,授以咨議參軍,草擬一切規章、制度,百政俱舉,被喻為當時之孔明。旋又擢升總制,督守東寧,訓兵撫民改進屯田,鼓勵墾植,地方富饒安定,人稱世子文臣第一。

∼∼摘自《柳營鄉觀光景點•http://8milk.ho.net.tw/e01-10.html》

* * *


明清時期台灣鹽。

1662年,鄭軍入台灣,據史料記載1665年,鄭成功參軍陳永華教台灣人民燒磚製瓦、撥海水製鹽,改良台灣曬鹽的方法;由於原來臺灣的製鹽方法太過簡陋,製造出來的鹽味道苦澀,於是陳永華引入中國沿海在沙地潑上海水的曬鹽方法,加以改良改用結晶池結晶,在今台南市南區鹽埕台江內海的海岸(舊瀨口鹽田),開闢鹽灘,開啟了台灣曬鹽史的首頁。

因此1665這一年,通常被視為台灣鹽業史的開端,不過比較貼切的說法,應該是台灣「天日曬鹽」歷史的開端。位於台南市的瀨口鹽埕也就成了台灣最早曬鹽的地方之一。

∼∼摘自《鹽的歷史•http://nanyingsalt.tnc.gov.tw/a-1.htm》

* * *


製糖。
請參考《「五分車」的光榮歲月•製糖業》http://content.edu.tw/country/kaushoun/ksedu/industry/idty1.htm

1.荷治時期,開始外銷蔗糖
2.明鄭時期,從福建引進高品質蔗苗
3.清朝中葉,大高雄成了糖產中心
4.日治時期,橋頭鄉出現台灣第一座新式糖廠
5.光復後,台糖公司經歷了風光、沒落和轉型

* * *

∼∼以下摘自《府城觀光•古蹟巡禮•http://tour.tncg.gov.tw/historic/ht.asp》

同治3年(1864年)安平設海關,正式開港,洋商隨即紛紛在此設立洋行,一時之間,外商雲集,洋行林立,再度恢復往日盛況。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

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宣統3年(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民國68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英商德記洋行,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此外,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2007/1/24,下午 03:21:58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