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修辭問題:順手撈起一把椰殼胡琴 點閱:1312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版本:96年版,康軒第五冊第九課,美濃的農夫琴師

【課文】
他面無表情,也不多話,坐下來,順手撈起一把椰殼胡琴,就咿咿啞啞地調起弦來。

【問題】
在「備課用書」中,將「順手撈起一把椰殼胡琴」視為「轉化法」,並說明此為「形象化,以物擬物,將琴擬為水中之物」。搭配此版販售的「學習手冊」,亦將此句歸類在「轉化」。

【解題】
「(他)順手撈起一把椰殼胡琴」不應視為「轉化」,「撈」仍然是「人」的動作,從遣詞用字的角度看,「撈起胡琴」會比「拿起胡琴」更精準而具體地寫出「人的動作」,這也比「拾起」、「取過」、「抓來」,更能道出「此人」輕鬆寫意的神態。

如果說,光憑個「撈」字,便要將「椰殼胡琴」視為「水中之物」,那麼,「優美的琴聲自他手中揚起」一語,是否也將視為「轉化」之「形象化,以物擬物,將琴聲擬為可以被手揚拋而出之物」呢?這樣的解法顯然過於牽強。

不說「順手拿起」,捨「拿」而改用「撈」,這是一種煉字功夫。這「撈」字要烘托的,是這位主角「農夫琴師」,而不是「椰殼胡琴」;所以「撈起胡琴」之後,只是「咿咿啞啞地調起弦來」,不是「咿咿啞啞地划向湖心」,就本課文句而言,實在看不出「椰殼胡琴」被視為「水中之物」。

又,胡琴本身已是「具象之物」,就算轉成「水中之物」,也不符合「形象化:擬虛為實」的傳統說法。根據康軒到校客服的北編蔡女士的說法,這是編書的教授對於「轉化」辭格的分類不同所致,若是,是不是可以在「教師手冊」上詳細介紹這個「新分類法」?因為手邊這本96年9月修訂第四版的康軒國中國文第五冊的「教師手冊」上,對於「轉化」辭格的「形象化」定義,採用的仍是傳統的「將虛擬實」之說。

對於本文主角農夫琴師,作者著重筆墨描寫,從出場前的氣氛營造,到此人的外貌、動作、神情,都可以見到作者工筆形塑此人的用心。相較之下,當時在場的其他人,作者便只以簡筆帶過。這個描寫人物坐定之後拿起胡琴的「撈」字,也是拿來講授「活用字詞」的好例子,它的意義與精神,跟康軒第五冊習作第八課的「字字珠璣」是一樣的。

※習作第八課「字字珠璣」的例子
•風(吹/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我愛那淺水潺湲的抒情,也愛那驚濤(翻/裂)岸的壯闊。
※本課的文句
•(他)坐下來,順手(拿/撈)起一把椰殼胡琴,就咿咿啞啞地調起弦來。

【題外小建議】
•我愛那淺水潺湲的抒情,也愛那驚濤(翻/裂)岸的壯闊。
如果改成:
•我愛那淺水潺湲的抒情,也愛那驚濤(拍/裂)岸的壯闊。
「翻」易為「拍」,此題會更適合來講「驚濤」與「岸」的愛恨情仇。

2007/11/10,下午 03:44:07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