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 題:疑義相與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視為實數或虛數的理由 | 點閱:4430 |
張貼者:噪音 | No Email |
108學年度一年級國文採用康軒版課本,其第五課「論語選」的第二篇,選錄了〈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康軒版的備課用書中,寫著:本教材採朱熹說法作實數解,指三個人:一個人是我自己,另外兩個人是善的與不善的。 康軒版採用朱熹見解,直接將「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視為實數,是同仁們備課時產生疑義的地方。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且不論康軒版採用朱熹或者其他學者的說法,身為教師,在踏入課堂引領學生一起思考之前,我們應該先問自己:視為「實數」的理由是什麼?視為「虛數」的理由又是什麼? 同時,也要有以下的思路。 一是孔子說這話的當下情境,如今不可考,所以,我們無法確認,孔子說「三人行」的「三」是實數,或者虛數。 二是我們應該要思考,支持「三」為實數的理由或根據是什麼?不是因為教師手冊、備課用書這麼寫,或者引用了某某人(例如朱熹)的看法,就無條件支持。關鍵在於:理由或根據。 既然孔子當時說話的情境已不可考,我們解讀「三」為實數或虛數的理由或根據,最好的支持,就是《論語》的原文。 所以,朱熹或者其他人支持「三」為實數,其理由或根據,通常也是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實數的支持者,認為「三」是實數,其一是「我」,其二是「同行的善者」,其三是「同行的不善者」,所以一共三人,三為實數。 表面上看起來,這樣直接對應也有道理,但是禁不起推敲。 「我」算「一人」,這個沒有問題。但是,所謂的「三人行」,以儒家孔子的入世道德修養觀點而言,在真實的人際關係中,身邊的「善者」跟「不善者」卻未必也不必「剛剛好各有一個人」。 善者有可能數人,不善者也是。因此,「三」視為虛數更合理,可以指不特定的許多人,這樣的「三人行」才有人際關係的實質意義。 另一個解讀方向是,「善者」不需要也不應該視為「一個人」,「不善者」也是。 也就是說,不需要將「善者」視為「一個人」或「數個人」,而是將「善者」視為「人的良善特質」,身邊所有人所呈現的「良善特質」,都是我可以師法的「善者」。同理,「不善者」也是。 這種解讀方式,著眼於真實的人際關係,沒有人是完美無缺,在普遍的情況中,也不至於讓人一絲良善之處也無。所以,「擇其善者而從之」是發現「他人的優點」來學習,這些優點,可以同時具現在許多身邊人的身上。同理,「不善者」也是。 這是我所支持的觀點,這時候,「三」當然是虛數。 可是,教科書直接將「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視為實數,如果不這麼跟學生講,考試出現時,怎麼辦? 那就大家先約定好,在學校考試的命題中,排除這類問題。 我會選擇讓學生明白這問題的完整思路,而不是將朱熹或教科書當作唯一解答啦。 |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