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 題:疑義相與析:補充教材「學則不固」的解讀 | 點閱:4437 |
張貼者:噪音 | No Email |
一年級第一次定期考範圍中,包含了共同補充教材裡八則簡短文言文,都選自《論語》,其中第三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論語•學而》 補充教材的解讀(也就是書上附的「語譯」): 君子不莊重就顯得沒有威嚴,研究學問也不會紮實穩固。 將「學則不固」解讀為「研究學問也不會紮實穩固」是常見的解讀方式。會出現這樣的解讀,是源於我們對原文的閱讀理解模式: 【原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將「學則不固」解讀為「研究學問也不會紮實穩固」的閱讀理解模式】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重/則)學則不固。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重/則)學不固。 →君子不重則不威,(不重則)學不固。 這樣的閱讀方式,是將「君子不重」的意思延續到下一句,作為「學則不固/學不固」的條件。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君子不莊重就顯得沒有威嚴, (君子不莊重)研究學問也不會紮實穩固。 「不重則不威」是從外在的儀態表現去論述,認為「莊重的」言行舉止,才能產生君子的威儀。如果,外在儀態表現的「莊重」,要關聯到「研究學問會不會紮實穩固」,就必須將「重(君子之重)」理解為:內在的沉穩持重,才能同時將「君子不重」視為「學則不固」的條件。 也就是說,在這種理解模式中,「不重」要成為「不威」和「學則不固」的共同原因。一旦這樣解讀,在表達上,「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樣的句式,會變得精省過多而表意不足。 在這種理解模式中,義理上就很難通達,當「內在沉穩持重」成為整句核心概念時,表現於外的儀態氣度,跟「威不威」的關聯,會變得很微弱,「內在沉穩持重」也可以表現得「木訥」,也可以表現得「申申如也(怡然自得的樣子)」、「夭夭如也(顏色和悅的樣子)」啊。 如果我們將「君子」視為「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兩個分句的主語,也就是從「君子是前後兩個分句的主語」去解讀,應該是這樣的: 【原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君子」是前後兩分句主語的閱讀理解模式】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學則不固。 如此,就可以很清楚的呈現,前後兩分句對於「君子應該如何修身養性」有不同面向的論述: 君子 不重則不威→外在表現→君子要有莊重的舉止,自重而後人重之。 君子 學 則不固→內在涵養→君子要學習,才能免除「固」的毛病。 「固」的毛病是什麼呢? 「固」的意思應該是接近《論語•子罕》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固」,指的是:宥於識見不足,不能覺察自我的淺陋,也就無法擁有圓融通達的智慧,也不能做出與時俱進的應對。 「不固」也有「君子不器」的概念,不學則固陋,學則不固,持續學習,才能讓君子不侷限在狹窄的識見範圍。 所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也可以解讀成: 君子若不能表現出莊重的言行舉止,便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願意持續學習,才能避免識見不足的淺陋。 這樣的理解模式下,「不重」只關聯「不威」,「學」只關聯「不固」,從不同面向去論述「君子應該如何修身養性」,在義理上較為通達,在表達上也顯得周延而清楚。 |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