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試題疑義】108學年第一次模擬考,國文科第12題 點閱:1468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開學初,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國文科
【第12題】
「中國向來有這樣的傳統:生前的榮華富貴,死了都不能放手,要隨死者一起殉葬於墳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能夠繼續享用。」下列何者最適合用來說明這段文字中傳統的內涵?
(A)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B)不死不生,超脫凡塵
(C)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D)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

先說結論:這一題沒有正確答案。

題幹引了一句話,要求學生在四個選項中,選一個「最適合」用來說明這段文字中「傳統的內涵」。而四個選項的敘述,通通很不適合,所以,此題無解。

題幹引用的文字中,關於傳統的「內涵」是什麼?

根據引文,這個傳統的「內涵」是:生前的榮華富貴,也要帶到墳墓,死後繼續享用。

這是「中國」的傳統?還是全世界「權勢富貴者」的普遍人性表現呢?這裡不多談,我們只看題目。

命題者給的解答是C「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並在「解析」中寫道:事奉死者如其生前一樣。

可是,「事奉死者如其生前一樣」的「內涵」,跟「死了也不放棄生前的榮華富貴」,兩者不一樣。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出自〈中庸章句〉,意思是:子孫繼承了先人的「位置」,也就是繼承了先人的「榮華富貴」,同時也繼承了先人的「遺志、遺願、遺愛」,身為子孫,要在外在行為與內在心境上,都保持著對先人的尊崇,維持著彷彿逝去的先人還活著那樣。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所呈現的「傳統內涵」,是傳統的「孝道」思想,這是對活著的子孫講述孝道,並不是強調「死了也不放棄生前的榮華富貴」。兩者完全不同。

〈中庸章句〉:「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並列比較一下:

「中國向來有這樣的傳統:生前的榮華富貴,死了都不能放手,要隨死者一起殉葬於墳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能夠繼續享用。」
題幹引文:強調死了也要繼續爽。從「死不放手」更可讀出原文的調侃意味。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選項C:說明子孫應該如何盡「孝道」。

作為正解的C,與題幹引文的內涵「完全不同」,所以,這一題沒有正確答案。

2019/9/8,上午 12:24:49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