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不宜成為試題的詞性判斷問題(二) 點閱:1285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定期考,三年級國文科試卷,綜合測驗第19題如下:
【題幹敘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句中「以」字的用法與下列何者相同?
【選項敘述】
(A)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
(B)徐噴「以」煙
(C)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
(D)「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

此題原本正解給C,係根據康軒版國中國文第五冊第十課〈禮記選〉課後所附「應用練習」,將上述題幹引文與選項敘述中的「以」字,分別解釋如下,括號中的「詞性」標註,則為「備課用書」所附:
【題幹】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而(連詞)
(A)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目的在於,即「為了」(連詞)
(B)徐噴「以」煙/用(介詞)
(C)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而(連詞)

如果根據「課本」及「備課用書」,這一題唯一正解當然只能給C。但是,對於選項A「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的「以」字解讀,個人並不完全認同康版教科書的說法。

課文「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的「以」字,若解釋成「目的在於,即『為了』」,那麼,這個「以」字不應視為「連詞」,根據文法定義,這是「介詞」,介係了「原因」到句子中。也就是說,「待餓者而食之」整個是「以」字所要介係到句中的「原因」。

若要將「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的「以」字解作「連詞」,那麼,這個「以」字就應該解作「而」,用口語解釋即為「然後如何如何」。若持此解,選項A的「以」字用法與題幹引文「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的「以」字也是相同的。

反過來看題幹引文「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的「以」字,如果將它視為「介詞」,也可以解成「為了」,將某個「原因」介係到句子中。解析如下: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之)至於斯也
  以(予唯不食嗟來之食)至於斯也

也許有人會問,「以(予唯不食嗟來之食)至於斯也」句中如果加個「而」字,變成「以(予唯不食嗟來之食)而至於斯也」,語氣會更順暢,是不是可以據此證明原本「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的「以」字就是「連詞」並解作「而」的根據?

「以」字視為「連詞」並解作「而」,原本就是一種說法;但是,將「以」字視為「介詞」並省略代詞「之」,在「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之)至於斯也」句中,根本無須加入「而」字,語氣也流暢通順。那句「以(予唯不食嗟來之食)至於斯也」,只是拿來說明代詞「之」的內容,跟「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之)至於斯也」要不要加「而」沒有關係。

再來看作為正解的選項C「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一句,這「繞室以旋」的「以」字向來都解作「而」,視為「連詞」,這種說法也是有「再推敲」餘地的。若將此處「以」字視為「介詞」,可以這樣解析:
  繞室以旋
  繞室以(之)旋
  以(繞室)旋
  用(「繞室」的方式)「旋」
  用(「繞著書房走」的方式)「轉來轉去」

從以上推論可以發現,這「以」字若要拿來考「字義」或「詞性」,對於命題者而言,是件很傷腦細胞的事情;對於國中生而言,也考不出什麼道理或原則,只能死背硬記「以」應付考試,實在是不宜成為試題。

考前,個人曾將管窺第五冊課本的一些問題告訴來訪的康軒編輯,其中就包含了〈禮記選〉「以」字解說疑義,原本也打算寫下這部分的個人淺見,結果,忙著忙著就忘了。今天承本次命題同仁之請,將這「以」字的一些想法寫出來,作為本題選項A也給分的依據,除了個人因才疏學淺而深感惶恐之外,也十分佩服命題同仁的大度。

2011/12/6,上午 12:44:17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