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不宜成為試題的詞性判斷問題(一) 點閱:5638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定期考,三年級國文科試卷中有一題關於「詞性判斷」的試題:
下列哪一個「易」字的詞性與其他三者不同?
(A)以物「易」物  (B)改弦「易」轍
(C)變色「易」容  (D)深耕「易」耨


命題同仁給的正解為D,理由是ABC選項皆為「動詞」,而D選項為「副詞」。將「深耕易耨」的「易」字解作「副詞」的根據,則為康軒版第五冊教師備課用書,在第五課〈勤訓〉一文的注釋中,明白標示著「深耕而易耨」的「深耕」與「易耨」皆為「副詞+動詞」。

〈勤訓〉一文從部編版時代即為選文,部編版對於「深耕而易耨」一詞的注釋為:
易,「治」的意思。耨,除草。這句是說:把土耕深,把草除盡。


而今年三年級所採用的康軒版教科書,對於「深耕而易耨」一詞的注釋為:
深挖田土,處理好除草之事。易,治,這裡指處理得很好。耨,除草。


若據課本注釋來判斷「深耕易耨」的「易」字詞性,解作「動詞」才是正解,解作「副詞」則狗屁不通。連國中生都可以輕易查覺,「深耕而易耨」或「深耕易耨」,根據課本注釋,「易」是動詞,是「處理得很好」,而「耨」是名詞,是「除草這項工作」,「易耨」一詞的意思為:將「除草」這件事情處理得很好,或處理好「除草」這件事。

課本的注釋這樣編寫,學生據以判斷,結果,死讀書會背書運氣好的學生可以答對;那些能閱讀且能理解、有思辨能力的學生,反而不知如何作答。像這樣的詞性判斷問題,其實不應該再出現在試題裡了。

在此,我真要譴責康軒版編書者的不用心,光是目前三年級用的第五冊課本,舉凡課本舉例、注釋、應用練習,教師備課手冊中的語譯、字詞辨析,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敷衍了事。每次備課或上課時,總會給人「驚喜」!

在康軒版備課用書裡,有一段關於「『深耕易耨』四個字的詞性為何」的說明,如果仔細研讀,就會發現,它的論述過程七拼八湊,最後突然前言不搭後語地做出結論,讓人怎麼看都不覺得「應以『副動副動』解釋較佳」。茲抄錄如下:

●「深耕易耨」四個字的詞性為何?
「深耕易耨」一詞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本課的注釋是根據朱熹集注:「易,治也。耨,耘也。」「易耨」指從事除草之事。「易」除了有「治」的意思外,還有簡易、變易、不易等意思,其中「簡易(單)」(形容詞)的意思又兼有副詞的詞性(或以為轉品為副詞)。「易耨」如要與「深耕」相對而言,不論用前述「簡易、變易、不易」的哪一種解釋,可能都意有未諧,因為農夫對於草是「務去草」,而不是「簡單(易)的除草」或「變化(換)著/不變的除草」。因此應以「副動副動」解釋較佳。


在康軒的網站上也有類似的說明:
http://www.945enet.com.tw/Main/JuniorHighSchool.asp?U_BC=CH2&U_CCG=A&U_CC=01&FILE_ID=817
(康軒)教材服務/教材Q&A
請問深耕易耨的解釋?有的老師解釋詞性為動名動名,有的解釋為副動副動,請問兩者皆可或是僅能擇一?
【答】
「深耕而易耨」語出《孟子.梁惠王》,原作:「深耕易耨」。教科書的注釋是根據朱子的說法,朱子《集注》:「易,治也。耨,耘也。」「易耨」指的是從事耘草(除草)之事,動詞。易,除了有「治」的意思外,還有簡易、變易、不易等意思,其中「簡易(單)」(形容詞)的意思又兼有副詞的詞性(或以為活用(轉品)為副詞(限制詞)性單位)。「易耨」如要與「深耕」相對而言,不論用前述「簡易、變易、不易」的那一種解釋,可能都意有未諧,因為農夫對於草是「務去草」;至於怎樣「去草」,由於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不敢亂說;不過想來必不會「簡單(易)的除草」或「變化(換)著/不變地除草」。因此應以副動副動解釋較佳。


說真的,它論證了半天,既然「易耨」一詞不是「簡單(易)的除草」或「變化(換)著/不變地除草」,這「以副動副動解釋較佳」的結論是見鬼了喔!

之前南一版的教科書也選錄了這篇文章的「原文」,對於「深耕而易耨」的注釋則為:
深挖田土,除盡雜草。耕,挖鬆田土。易,細密、周備。耨,除草。


看到沒?這裡將「易」解作「細密、周備」,這樣「易耨」才有「副詞+動詞」的結構可言。

而南一版備課用書對此的說明,也比康軒版的「言不及義」好得太多了:
「深耕而易耨」,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這個「易」字,歷來有四種解釋:一是「簡易」,謂除田中雜草,使之簡易。二是「治」,即「做除草的事」。三是「輕」、「淺」,謂除草時,輕輕耙去雜草,以免傷及禾苗。第一說語意不夠清楚,第二說不合文法,第三說可通。本書則據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易作「周備」解。


不過,在《四書集註》裡,朱熹也是將此「易」解作「治」,意思跟康軒版課本注釋「易,治,這裡指處理得很好」差不多。南一版說根據《論語•八佾》將「易」解作「周備」,這「周備」的意思是從「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段話延伸出來的,要直接套用到孟子的「深耕易耨」與李文炤的「深耕而易耨」,恐怕還得斟酌斟酌才是。

不管是「深耕而易耨」或「深耕易耨」,從部編版時代起,對「易耨」的註解便存在不同見解,隨著解析的角度不同,「易耨」的「詞性判斷」便有不同的結果。只不過現代的專家學者,比較偏向於將「易耨」解作「副詞+動詞」的結構,而古之學者,僅著重於訓詁,當然不可能言及今人才有的「英語中文法」之「詞性問題」。

對於「深耕而易耨」或「深耕易耨」的詞性判斷,我最早見到的解說,是在「台灣省中等學校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的「國文科研究室」網頁中,關於「教材疑難問題討論」提到的。這個網頁目前已經移除,但是在台南市大內國中的「國文教學網」中,則有該校韓國華主任整理的「完整收錄」版,真的是「完整收錄」喔,連原版明顯的錯漏字都絲毫不差原汁原味呈現著。

http://dns.dnjh.tnc.edu.tw/is/eduhtm/a/a2/data/chin26.htm
冊別五58頁 李文炤─勤訓「深耩易如耨」的「耨」字詞性為何?
深耕易耨一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滿岐章句:「易耨,芸曲令簡易也。」宋朱熹集注:「易,治也。」清焦循正義:「訓易為治,本詩禾易長畝毛傳也。此耨為芸苗,若訓易為治,治耨於辭為不遠。且上云深耕,謂耕之深;此云易耨,則為耨之易也。禾中有草雜之,則煩擾矢,故芸之使簡易。」 按:「易耨」和「深耕」相對,將「易」訓為「治」,作動詞,顯然不合文法。焦循正義已指出:「耨為芸苗,若訓易為治,治耨於辭為不遠。」並認為應該是:「耕之深,耨之易也。」焦氏的這程看法是正確的,不過他沿襲趙注,將「易」訓為「簡易」,則意思仍然不夠清楚。「易」字在此當作「輕」、「淺」之義解,是副詞。易耨,是指除草時輕輕地、細細耙去雜草,唯恐傷到禾苗,甚或一不小心連禾苗都一齊耙掉了。「耨」當動詞。(陳弘治教授)


看不懂「深耩易如耨」和「滿岐章句」的人不要懷疑,當年「國文科研究室」網頁的「教材疑難問題討論」,和如今經韓主任「整理」過的「教材疑難問題解答」,內容是一模一樣的。另外,林文樹先生所著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研究」(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注釋疑義研究)也提到這個問題:

http://ebooks.lib.ntu.edu.tw/1_file/naer/120585/content.htm
第五冊孟子/論治道/39.(十)深耕易耨
注釋:「深耕易耨 易,治也。耨,耘也。此句言耕土須深,除草要勤,以努力生產。」

易訓治,為動詞。耨訓耘,耘為除草,也是動詞。兩動詞相並,而說除草要勤,於文法難通。因此,易若為動詞,則耨字應轉為名詞,則深也應是動辭,而耕為名詞。意謂深入翻土的耕作,修治除草之事。但耕耨要硬轉為名辭,於古人習慣用辭上也不太順適。故焦循《孟子正義》說:「此耨為芸苗,若訓易為治,治耨於辭為不達。且上云『深耕』謂耕之深,此云『易耨』則為耨之易也。」知道深字是修飾耕字,易字也是修飾耨字,這於文法上很順適,但於易字之義,則從趙歧之注:「芸苗令簡易。」簡易之訓,也於耨字之義不甚關聯。今細思其義,深耕易耨,應該就是深耕淺耨。蓋耕田時,土要翻得深,並要將土塊耙得細,才便於苗根生長著土。而當禾苗生長時,就要除草,同時也壅培苗根,令更堅實。

《漢書•食貨志》:「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詩》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蓋禾苗方成長未壯大,苗根未堅固,深耨則傷苗根,此《莊子•則陽》所謂:「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者,故淺除其草而附其根,才有助於禾迅速長大,並能結穗豐實。


看過以上兩則說明,便能明白康軒版亂七八糟的Q&A是根據什麼而來的。陳弘治與林文樹兩位先生,都認為「易耨」應該配合「深耕」的「副動」結構,將「深耕易耨」釋為「深耕淺耨」,並認為古人將「易」訓為「治」作「動詞」不妥,也就是說,兩位先生認為「深耕易耨」解作「副動│動動」或「副動│動名」不合古人用語習慣,但是,這個「不合」是根據什麼而發的議論呢?

您要說孟子是戰國時人,所以「博施濟眾(副動│動名)」這樣的詞語是後人濃縮《論語》文句而來,不足以證明「副動│動名」合於古人用語習慣,那我沒時間慢慢研究先秦諸子語法,這裡也就認了。但是李文炤的「深耕而易耨」和劉寶楠的「君能博施濟眾」,時間上差距應該不會太久吧!為何劉寶楠的「博施濟眾」可以「副動│動名」,而李文炤的「深耕而易耨」就不可以「副動│連│動名」呢?

《荀子•儒效》:「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斲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不知道這「耨耕」可不可以解作「名詞」啊!解作「名詞」合不合古人用語習慣啊?

說真的,我實在不明白,「副動│動名」的語法結構,有什麼不妥之處?

「易」解作「淺」、「輕輕的」,從形容詞轉為副詞,這個我可以理解;但是「輕輕淺淺地除草」,這個我不能理解,為了怕傷禾苗,「輕輕淺淺地除草」而不除根,這除草的工作是在開什麼玩笑啊?

「易」解作「周備」,看起來很帥,但它還是從「易,治也」延伸出來的概念,放在《論語•八佾》很好,放到《孟子•梁惠王上》的「深耕易耨」,變成「細密、周備地除草」,感覺好像有那麼點道理。

如果為了要讓「深耕易耨」解成「副動│副動」的結構,為了讓「易」與「深」字對舉,可以將「易」解成「輕淺的」或「周備的」,而我查工具書發現「易」字也可以解作「快、急速」,那麼,這「深耕易耨」的「易耨」,是不是也有可能被解作「快快除草」,或者延伸成「及時除草」呢?

果然,這種說法也有人採用,網路上的且不說,我手邊那本臺灣古籍出版社印行的《四書》,就是採用這種說法。

如果要放在〈勤訓〉這一課,配合文章主旨與行文:「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我認為「易耨」解作「及時除草」,比「細密、周備地除草」更切合題旨,至於那「輕輕淺淺地除草」的說法,也許會有支持擁護者,但絕對不會是我。

2011/11/6,下午 10:37:29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