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文義理解」與「情商感知」】「偏義複詞」與「反義複詞」的判讀 點閱:7652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今日有夥伴提出一個「判斷複詞類型」的問題,在常見的命題運用上,複詞就「意義解讀」的角度來區分,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這裡是指測驗題型):
一、同義複詞
二、偏義複詞
三、反義複詞

其中最容易產生解讀歧異的,是「偏義複詞」與「反義複詞」。

以【98年基測試題】來看
題幹》對於師長與父母的諄諄教誨,我一刻也不敢「忘記」
(A)》這篇社論「臧否」人物的部分,精準透闢,令人喝采
(B)》面對「黑白」不分亂找碴的人,有時真是有理說不清
(C)》一句真心關懷的話語,往往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D)》為了維護自由,將士們早已抱定「生死」無悔的決心

題幹中「忘記」一詞,不管是「字典意義」或「脈絡意義」,都只有「忘」的意思,是「偏義複詞」沒有疑義。

選項D的「生死」,從「字典意義」看,有可能是「反義」,也可能是「偏義」,但是放進句子的情境時,這裡的「脈絡意義」在於強調「死」,所以歸於「偏義」。

選項A的「臧否」、選項C的「彼此」,則是沒有疑義的「反義複詞」:在意義上相反或截然不同的字詞,組成複詞之後,這相反或截然不同的意思仍然存在。

選項B的「黑白」就不然了。單就「黑白」一詞,在「字典意義」上是有不同意思的,放在「黑白不分」這樣常用且定型的詞語中,「黑白」已經轉變成「是非、對錯、善惡、好壞」,而「黑白不分」的「黑白」,解讀時可以認為它同時呈現「是非、對錯、善惡、好壞」的相反意思,進而判定它是「反義複詞」。

當「黑白不分」放入句子的情境中,就要看「黑白」的「脈絡意義」了。我們回顧一下例句:

(B)》面對黑白不分亂找碴的人,有時真是有理說不清

放入句子情境的「黑白不分」,解讀時會因人而異、因為不同的情意感受而產生不同的理解意義。若是解讀的人認為句中的「黑白不分」,其脈絡意義的重心是強烈傳達「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或認知有錯誤」,這時的「黑白」,就會往「偏義複詞」遷移,作為試題,疑義就產生了。

如果您因為習慣了「黑白不分」這詞語,自然也會直覺判定此句中的「黑白」是「反義複詞」。但是,語文教學、尤其是面對「文學」,我們希望的是:讓學生在合理的範圍內,產生自己的感知與理解。也就是說,放進例句的「黑白不分」,感受到「說話者」對於「不知道自己黑」的強烈情緒,屬於解讀的合理範圍。

再以【92基測試題】為例:
題幹》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題目定為「偏義」)
(A)》他們的「恩怨」太深,所以常起衝突(偏義,意在「怨」,公告正解)
(B)》你這樣的做法,未免太不知「好歹」
(C)》世態炎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D)》這件事的「是非」曲直,仍無人知曉

引起討論的是選項B的「好歹」:你這樣的做法,未免太不知好歹。

對於有些人而言,會感受到「說話者」具有「不能體會別人好意」的意思,這屬於解讀的合理範圍,因此「好歹」一詞,在此時的脈絡意義偏向於「好」。

這一題在當年基測結束後,曾有人提出「試題疑義」,正是對於選項B的不同感知與理解所致。當然,欠缺真正學科專家與專業語文教師的試務中心,秉持一貫的獨斷專行姿態,當然、一定、必然是申訴無效的。

除了「字典意義與脈絡意義」,在語文教學上,一如本文所論,「文義理解與情商感知」和「字典意義與脈絡意義」這兩個課題,經常是相互支援且輔成的。那些蘊藏在作品字裡行間的情感、情緒,以至於弦外之音,常常因為過於細緻的文本分析而冷卻消失,更因為考試的測驗題型與命題者不察而僵化棄捐。而我們設定這些教學上的系統課題,就是希望「語文」不只是工具性的符號運用,也希望能在教學上,避免「獨斷專行」的標準答案,能注意並引導閱讀者:在合理的範圍內,產生自己的感知與理解,並讀出自己的滋味與感悟。

2019/7/30,下午 11:43:06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