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書摘】《一座孤讀的島嶼》/果子離 點閱:850
張貼者:alice No Email
2014-05-08,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好書
書名:一座孤讀的島嶼
作者:果子離
出版:遠流
初版:2005年6月1日

小朋友看到我手上的書,興奮地指著書本封面說:「他把孤獨的獨寫錯了。」

請他們再看看作者的名字──「果子離」,「是不是也覺得用錯字了?」

「啊!我知道了,他故意的。這是一本寫關於閱讀的書!」

沒錯,果子離老師在書中提到:我有文字偏執症,只相信白紙黑字,不相信自己做的田野調查。眼見為憑,所聞無據。(p.304)

作者熱愛閱讀與寫作,以「羅吉甫」寫歷史、「果子離」寫散文。童年就開始在自己的腦子裡、在巷子的沙地上玩文字遊戲,目的是要讓美好的事物散播出去。(p.317)

全書分為五輯,有我們一起走過卻渾然不知的歲月印記;有我們可能讀過卻一知半解的書中奧祕;有我們無緣經歷卻曾經耳聞的軍旅故事……呵呵!光看目次就很吸引人了。

作者的孤讀祕本裡藏著誰的名字呢?(p.10)

作者「在高三那年瘋狂迷戀徐志摩」、「因林清玄而開了人間眼」、「唯有詹宏志,我從無微詞」、「我對台灣新電影的感情或認知,有大半原因緣於小野」、「雖李敖老來破功,仍撼動於年少輕狂時傳遞而來的光熱」、「林清玄婚變之後,也從我的閱讀生涯淡出」、「余光中詩藝雖然爐火純青,卻也面臨一再重覆,老來狼狽的瓶頸」、「詩如果能寫得這般動感(羅大佑的歌詞),不必扭扭曲曲,該是多麼過癮啊!」

公允地揭露這些對他影響深遠的文壇巨擘在他心海裡的浮沉,這就是作者的氣魄,愛惡分明,讀來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說到逛書店:

「我疑懼,各家書店會不會不但同質化,也逐漸7-eleven化?」(p.23)

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我們竟然為了享受連鎖書店的方便而失去了個性書店的萬種風情!

然而更恐怖的是,如果像7-eleven「唯有市場占有率前三名的產品,才能上架販售」(p.24),那我們要錯失多少好的、重要的出版品啊!

書店老闆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p.26)

「開店不須廣告,一個會讀書的書店老闆,口碑相傳,就是廣告,就有客源。」

「然而又何其悲哀啊!一個會讀書的書店老闆,這是什麼值得為外人道也的口碑?很奇怪,我們去藥局買成藥,會問老闆,某某症頭要吃什麼藥,怎麼服用,多久會好?藥劑師比醫師還管用;我們去菜市場……每個賣菜的都比傅培梅權威……賣電腦得會修電腦,賣麵得會煮麵,獨獨賣書,只要會掃瞄條碼,會看價錢……對書毫無概念也不妨。」

書讀至此,大腦馬上浮現侯季然導演的獨立書店紀錄片。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愛書人所要的書店,正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擺盪。

侯季然導演,40獨立書店紀錄片:http://bookstore.fanily.com.tw/preview/list.do

2014/8/27,上午 10:03:18

1 篇回應 回應者:alice
2014-05-20,一座孤讀的島嶼-2

隱地這老實人,難以釋懷,為什麼余秋雨不再交給爾雅出書?余秋雨原本沒沒無聞,爾雅出版《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後,身價翻兩番。……然而,善意得不到余秋雨的回應。余秋雨不會不知道他的暢銷書對爾雅有多麼大的幫助,新作卻一本一本交給財力雄厚的時報、天下。隱地不掩心中的失望,只能消極拒讀余秋雨的新作。隱地這麼敦厚,敢明白寫出和余秋雨的糾結,當然不為攻詰算賬,相反的,卻是懺悔,懺悔自己心結不解,漏讀了余秋雨的《行者無疆》。余秋雨少了一名讀者有何損失,反倒是自己少讀一本好書才是損失。(p.35)

******想看《二OO二/隱地》
******想走走廈門街一一三巷(洪範、爾雅)

書中介紹到已經從出版界下台一鞠躬的「錦繡出版」,天哪!台灣的出版老闆竟然有過這番榮景:
許鐘榮給許多人的印象,已經不是出版者窮酸文人的既定印象,而是意氣風發、擁有多處豪宅的企業人。位於大台北華城的「錦繡山莊」,占地八百坪,室內面積四百坪,包括四間傭人房在內的十四個臥室,土地加上房屋造價一億兩千萬元,一個月維護費用高達三、四十萬元……據說,在桃園拉拉山上,許鐘榮還擁有一片兩百棵水蜜桃林園及一幢溪邊木屋,以及位於烏來山林,有意整修為員工休閒中心的祕密基地。(p.49)

******這個自許為出版界第一的出版社,作品如果子離老師所說:視覺太多,思考太少。

「寂寞的編輯路」引用資深編輯人廖娟秀的一段話:「編輯人要設定自己成為總編輯的目標,然後有步驟的來達成。如果不是設定自己未來為總編輯,最好也不要走編輯這條路。」給想要朝編輯路邁進的年輕人很好的提醒。(p.52)

「生命因孤讀而不孤獨」->這樣的篇名多麼吸引人。(p.64)

聽說「現代民歌/校園歌曲/校園民歌/創作歌謠」竟然也如現代文學在台灣興起的鄉土論戰一般,有過一場捉對廝殺的歷程。

只因為它們擁有共通的歌手形象:自彈自唱自己創作,形象清新,不濃妝艷抹,不擺弄設計過的pose。所創作出來的歌,即使情歌,表現方式也迥異於一般的流行歌曲,更不用說這些歌曲的題材寬廣得多。(p.109)

******中國現代民歌:楊弦、胡德夫、吳楚楚、韓正皓、陳屏、陶曉清、余光中。

******金韻獎:被譏為「既不現代,又不中國,也不民歌」,因為唱片公司經過創意發想,為這類歌曲命名為「校園歌曲」,避開有可能的爭議。(p.110)

果老師用公式來說明這一類歌曲的關係:

〔金韻獎+民謠風〕+〔中國現代民歌+淡江夏潮〕
=〔校園歌曲〕+〔現代民歌〕
=校園民歌。

校園民歌模糊了現代民歌和校園歌曲的分野,而校園民歌和流行歌曲的界線也逐漸模糊。(p.110)

******以前老搞不懂余光中大師為什麼會為民歌寫歌詞?或以為是余詩很適合被拿來譜曲傳唱,原來當時對民歌的認定是:「必須產生自民間,創作者不知是誰,經口耳相傳後演變為群體創作,人人得以依情緒需要自鑄新詞,且具有群體性,為該群分子所熟悉……」難怪大師要被捲入戰場了。(p.116)

你逗秋雨,秋雨鬥你
一個專門找余秋雨麻煩的「金文明」先生(網路上就可以找到很多參考資料),硬是引經據典地挑余秋雨的三本書中一二六處差錯,寫了二十二萬字的《石破天驚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來逗他。(p.143)

余秋雨還寫了一位名叫「錢俶常」的人物。錢俶常如何如何,寫得非常順手。但錢俶常是誰?不是誰,正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國君錢俶。這個「常」字怎麼衍生出來的?金文明翻遍史籍,找到答案,原來《龍華志》一書有句:「吳越忠懿王錢俶常夜泊海上。」「錢俶」+「常」=錢俶常,就這樣接龍兼烏龍到底。(p.143)

p.184 浪潮下的納粹魂

《浪潮》找一個領導者,找一個替自己做決定的領導者,難道真是人類的本能傾向嗎?”

「你們用自己的自由交換了所謂的平等,又把這種平等轉換成對非浪潮會員的優越感,你們毫不懷疑就接受了團體的命令,也不管在執行命令的時候是否必須傷害別人。」

「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很好的納粹黨員。」(p.187)

可堪玩味的是,班恩推行實驗時所享受的權力,同時發現秩序帶來效率的祕訣,在東方國家,包括台灣,大部分的老師都享有,也都司空見慣。上課前,起立-敬禮-坐下……

高爾德哈根把德國傳統文化納入納粹暴行的共犯結構裡,班恩老師則透過浪潮實驗,讓納粹還魂,證明人的潛意識才是納粹產生的溫床。(p.189)

劉克襄老師寫的《金安城小記》:同樣的史實,然而,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客觀環境,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的評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遂有不同的敘述方式,不同的修辭策略。(p.209)

二OO一年……逆匪魏精浣,唆使二千名叛軍侵擾金安城,大肆殺戮。未幾,英勇皇軍前來解救,擊潰叛軍。匪首魏精浣畏罪自殺。史稱「金安之亂」。

二OO一年……先烈魏精浣,率領二千名革命志士,突擊金安城,不幸誤陷敵陣,彈盡援絕,魏精浣悲壯的飲彈自盡。是役,史稱「金安之役」。

念什麼科系,談什麼愛情
讀渡也的詩集《手套與愛》:物理系代表不解風情,而最能代表愛情的,莫過中文系。……在詩人眼中物理系有物無情,中文系的才子佳人浪漫多了。

詩集中還提到哲學系、歷史系、植物系、拜金主義……綜合而言是:
物理系=一二三,木頭人,不解風情。
哲學系=天馬行空,倒盡胃口。
中文系=詩詞歌賦,談情說愛。
英文系=open,崇洋。(p.214)

最後,因為讀了此書,又延伸出許多想讀的書來,真是閱讀綿綿無絕期啊!




2014/8/27,上午 10:04:58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