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書摘】《複眼人》/吳明益 點閱:1184
張貼者:alice No Email
書名:複眼人
作者:吳明益
出版:遠足文化
初版:2011年2月

虛擬的瓦憂瓦憂島和真實的臺灣島,同時面臨垃圾渦流逼近的威脅。

小說主角H縣D大文學院教授阿莉思,從小在台北的中華商場長大,此一鋪陳讓人不禁將她與作者的成長背景作一聯結。

全書以複眼人全觀的視角,再結合虛擬瓦憂瓦憂島的阿特烈、烏爾舒拉,臺灣阿美族的哈凡、魯凱族的達赫,來自丹麥的傑克森、挪威的莎拉、薄達夫……藉由多線敘事的手法,最終凝聚於「我們要一個什麼樣的島」這個議題上。

書中引出許多人們對大海、山林、土地強取豪奪後的省思,不論虛擬還是真實,全都值得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再三咀嚼。

p.28
阿莉思想,這地方原本是原住民的,後來是日本人的,漢人的,觀光客的,現在則是不知道誰的,也許是那些買地蓋農舍,選出腦滿腸肥的縣長,最後終於把新公路開通的人的吧。公路建成以後,海岸和山間布滿了各式各樣異國的建築,每一幢都不道地,簡直像開玩笑蓋的世界民俗文化村,但這些有錢人通常只有假期才出現,到處都是廢耕的土地和空蕩蕩的房子。一些在地文化圈的份子總喜歡高談闊論H縣是島嶼的淨土這類老掉牙的廉價土地認同,她心裡總想到H縣市的建築和公共建設,除了少數保留作為展示的原民建築和日本時代建築,多數人工景觀都簡直像是故意要傷害風景所蓋起來的一樣。……

p.57
H縣的自然景觀雖然美麗,但人文景觀除了一些古蹟,新的人造建築物都醜陋得很,蓋在可怕新火車站附近的圖書館更是可怕。阿莉思記得臺北曾經蓋出一間不錯的北投圖書館,但只能算是容器,因為內容物實在貧乏可憐。

p.81
這裡的民宿多半不像民宿,都是臺北來的一些附庸風雅的人開的小旅館。多數選擇這類民宿的客人平凡無趣,嗆俗又囉唆的比討人喜歡的多得多。要不就是任由小孩吵鬧也不喝止的中產階級家庭,要不就是晚上還要唱卡拉OK的大家族;要不就是剛交往,來度假卻整天幾乎都關在房間裡做愛的小情侶。當然也有為數不少以為來一段旅行就能恢復熱情的中年夫妻,或者是中年的偷情男女。關於這兩者的差別,哈凡一眼可以分得出來。

p.81
哈凡常對鼓勵她開民宿的熟客說:「我不是開民宿的料,其實大多數民宿的主人也不是,我跟他們的差別是,我知道,而他們不知道。」

p.81
哈凡知道部落裡的老人願意跟田野調查的教授和大學生說故事,其實都是因為寂寞而沉溺在回憶裡的關係,而不是什麼高調的文化傳承之類的鬼東西。是寂寞讓他們的故事像開了水龍頭一樣源源不絕。

p.92
有時候想想真可憐,臺灣的孩子住這種品味不佳的度假村,最後就會長成另一個品味不佳的少年,再變成品味不佳的青年,最後又變成品味不佳的大人。明明旁邊就有這麼多有趣的動物,都沒有人注意。

p.97
文學無跡可循,重複被視為罪惡;自然科學卻似乎是透過人類天賦的辨識技能,再加上理性創造出的種種法則,把各種生物依據原則歸類。

p.98
一有問題她就寫mail去問M,M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回覆她,顯然是個相當寂寞的人。

p.116
我們其實不很怕怪手,怪手得有人開才有用。
所以我們比較怕的是人,不管是說要保護我們的人或是要拆我們房子的人都怕,因為他們不會告訴你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為什麼和我們原住民的為什麼意思不一樣。

p.125
在山上,信心有時候比體力還重要,沒有信心的話身體馬上會感受到,結果就是肢體會開始放棄工作,山馬上知道你畏縮了,很多危險就在這個時候發生。

p.127
沒有山你研究什麼森林?森林是讓我們打獵的、尊敬的,不是拿來研究的。

p.131
所謂名山不但早被踏遍,固定的山徑上登山客川流不息,而且登山出發點往往已離峰頂不遠,早已失去登山尋找新路徑的本質,變成一種純粹的健行運動。

p.132
搜救隊沿路一直撿到失聯登山隊員的衣服,但當時山上氣溫其實已經接近零度:國內外不少搜救記載,迷路的人被找到時,身上的衣物都已經脫得差不多了。這是因為低體溫症會產生一股燥熱感,讓人想脫掉身上的衣服。我認為,這不是求救的訊號,是迷失的信號,失去方向的訊號,快要神智不清的訊號。要趕快。……迷路的人在連續好幾天和他人失去聯繫之後,會故意避開搜救人員,因為他們已經辨認不出幻覺、錯覺和真實。有人雖然還有生命力,卻不回應喊叫聲,甚至可能躲避搜救人員,就像受驚的獸一樣。

p.135
在樹林裡快速移動是達赫的看家本領,達赫常常對朋友開玩笑說,對布農人來說,身高超過一七O算是殘障,因為太高很難在樹林裡頭穿來穿去。

p.141
巴奈唱的<也許有一天>http://www.youtube.com/watch?v=yJ39Ryqtm8k

p.147
大概二十年前,這個島開始各種什麼「綠活」、「慢活」的宣傳,但其實就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流行一樣新的事物一樣,島民的本質就是追逐新的事物,並不是為了那種事物的意義而去追求。

p.152
以往垃圾進入大洋渦流區後會自然分解,但是部分塑膠產品,或複合材質的東西耐受力極強,以致於目前在北太平洋垃圾渦流裡還找得到五十年前的成品。……許多研究基金會試圖發明一種溶劑以便能在海上就「消滅」這些垃圾,不過都功虧一簣,因為溶解物會產生各種劇毒,可能會加速垃圾渦流附近海域的死亡。……人類垃圾進入海洋,再進入海洋動物體內,最後則重現於人類的餐盤,事實就這麼簡單。

p.168
石化廠蓋好了以後,阿嬤的蚵田年年淤積,海上偶爾浮著一層油,天空總是霧濛濛的。

p.169
其實阿嬤被肺病和腎臟病所苦,已經十年了,村子裡的人,多半是這樣離世的。……靠北的地方後來又蓋了另一座石化廠,雖然隱隱約約記得許多人抗議了好幾年,工廠最後還是蓋成了。……工廠雖然需要人手,卻不需要老人。

p.173
垃圾渦流:就是全世界丟的垃圾,在海上因為洋流的關係,慢慢結合在一起。

p.190
對沿岸的居民來說,海曾經具有喚起恐懼和改變生命的力量,但現在它缺了牙,變成一個精神耗弱的老人。

p.190
前幾年政府雖然投入大量經費削減垃圾渦流的垃圾,但其實是個幌子。為什麼呢?因為垃圾清除後要埋在哪裡?整個島的焚化廠、掩埋廠,和比較先進的分解廠,根本不可能消化這些垃圾。……不過垃圾很公平,現在洋流已經把垃圾渦流打碎,大家都會收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p.216
我的朋友M有一次跟我說,他的一些鳥友發現有的候鳥會認不出海岸線,變化太快了,牠們降落的時候都猶豫不決。雖然很抱歉,但這就是我們的島。

p.221
我發現有不少人被新聞報導誤導,以為只有塑膠製品不會腐爛,這幾天我觀察,其實不少標榜可自行分解的產品耐力也相當驚人。

p.223
不過我們的官員好像核准了垃圾專家可以取走定量的樣本,但拒絕做過細的分類,因為不趕快搞定選舉就快到了。有的長官私下跟我們講說,只要分成尚可回收有價的,跟毫無價值的,可焚燒或不可焚燒的就行了。分好了趕快丟。「垃圾就是垃圾,分類了還不一樣是垃圾?研究這東西有什麼用?」他們這樣說。

p.224
我父親常說,打獵一開始並不是學打獵,而是認識山。他說,日本人為了怕布農人團結起來抗日,所以把布農人遷過來遷過去,甚至改變了我們的農耕方式,讓布農人開始種植水稻,就是不讓我們懂山。習慣了種水稻的生活以後,獵人的地位就變得低落了,布農人就越來越不懂山。山不會保護不懂山的人。

p.240
「可是什麼都不開發,人類怎麼活下去?」

「為什麼不說,人太多了,其他生物怎麼活下去?如果人類的數量節制一點,就不用開採這麼多有的沒有的東西不是嗎?」

p.241
財富永遠不會流動到貧窮的那群人身上去,他們偏偏又是生養最多的人。這個問題無法靠政治解決,也沒辦法靠綠色革命解決。從政的人都已經占據了政治的有利權位上,有錢人也已經占據了可以賺更多錢的位置,他們並不真的關心吃不飽的人。

p.258
山苦瓜搭配蒸魚、木鼈子用蝸牛燉湯、紫花酢漿草醃漬成小菜、黃藤心熬清湯、樹薯取代米食。用檳榔葉做成湯盤,放入水與食材後,將火烤至滾燙的石頭丟入,這就叫做阿美族的石頭火鍋。……遍山的過溝菜蕨和廣葉鋸齒雙蓋蕨是四處皆有的無毒野菜,可以隨採隨吃。

p.278
據說漁夫比哥倫布更早發現新大陸,就是因為追逐鱈魚群的關係,只不過漁夫為了保護自己的漁場,沒有把這個祕密公開而已。

p.279
活著的生命面臨死亡一律都是痛苦的,沒有痛苦的生命沒有尊嚴。我們尊敬鯨,並沒有要將牠們趕盡殺絕,也沒有故意要讓牠們痛苦。我們捕鯨是用自己的生命換牠們的生命,可能是我殺了牠也可能是牠殺了我。

p.280
人類就是食物鏈裡的一環,適當的獵捕並不會造成物種的消失。

p.285
這或許不是一個物種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而是我們為什麼總要在夠用以外,多取一份?……我的漁夫朋友們多數心都還沒有變成石頭,不少人都是被生活所逼,但背後那些從不到現場,吹著暖氣收錢的公司老闆,心卻是流不出血來的。

p.328
人類的記憶可以分成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兩大類。前者能以語言、文字的方式陳述出來,後者大約就是潛意識了。

這兩類記憶又可分成事件記憶、事實記憶和熟悉記憶這三種基本形態。……只有人類發明了記錄記憶的工具──書寫。

p.334
「只能觀看無法介入,就是我存在的唯一理由。」複眼人指著自己的眼睛說。



2014/8/25,上午 02:53:16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